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7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12篇
管理学   15篇
民族学   4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628篇
理论方法论   45篇
综合类   813篇
社会学   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62篇
  2013年   53篇
  2012年   57篇
  2011年   81篇
  2010年   62篇
  2009年   119篇
  2008年   93篇
  2007年   103篇
  2006年   140篇
  2005年   140篇
  2004年   108篇
  2003年   104篇
  2002年   83篇
  2001年   69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91.
俄罗斯作家高尔基和宗教哲学家别尔嘉耶夫都曾就俄罗斯民族灵魂的双重性、民族心理和民族命运的关系、集体主义和个性主义等问题分别进行过探讨,其观点和结论远不是一致的,但又具有某些联系和交叉,从而构成一种既彼此冲突、又互补互释的对话格局.考察他们各自的见解及其对话关系.对于深入认识20世纪前期俄罗斯文学精神与思想成果,有着显而易见的意叉.  相似文献   
92.
黄裳对研究者将其创作归入"周作人传统"很不认同,但作为学者型的散文作家,他的很多作品在写作上正是延续了周作人散文的"苦茶庵法脉",其对创作的自我表述也和周作人如出一辙。而黄裳之所以否认自己与周作人的联系,一方面因为其创作并非全部属于"周作人传统"或"苦茶庵法脉"这一范围,另一方面也因为感情上对周作人的拒斥。  相似文献   
93.
在《红楼梦》研究中,对其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作一些"探佚"本无可厚非,但是这种"探佚"切不可违背文学创作的基本原理和规律,更不能用那些"探佚"出来的"真事"来取代小说中的"故事"。一切考证和索隐都应当更真实地靠拢文本,有利于人们准确地把握《红楼梦》深刻的思想和艺术内涵。  相似文献   
94.
应该说,1987年我写的《批评即苛求》一文,1990年出版的《否定与徘徊》的小书,可以视为我告别既定的批评观念和批评模式的开始,也可以视为我在“文史哲”诸方面建立“本体性否定”理论的一个萌芽。《批评即苛求》一文可以视为是对当时的阐释性(包括借鉴西方各种批评方法的阐释)和依附性的印象式批评的反拨,目的在于恢复健康的、有意义的文学批评价值判断———我们反感的不是苛求本身,而是简单化的、泯灭创作个性的、从共性出发的苛求。同样,一个批评家如果从自己对文学的理解出发,也充分尊重作家自己对世界的理解,从而发出的“苛求”,不但是…  相似文献   
95.
战争政治对1940年代的中国诗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促进了诗歌特异的繁荣.这一方面因为诗歌是最充分地体现人类激情的文学体裁,它的精神气质与人们对战争的激情和浪漫式幻想有着天然的契合,更重要的是,诗歌的某种富于鼓动性的特点在战争时代有着特别的现实意义.战争政治也直接影响到诗歌风格、形式的发展,并在深层次上影响了诗人们的意象选择.我们不应当简单地全盘否定战争政治对1940年代诗歌的影响,而应该历史地看待诗人们的选择,看待特殊政治时代诗歌的属性.  相似文献   
96.
梁实秋是我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一位颇为独特的批评家,其前后期的批评理念差别很大:前期以浪漫主义批评为主,后期转而皈依于古典主义批评的门下。但是,其前期的批评思想又不是纯粹的浪漫主义,而是偏重浪漫、潜隐古典,是浪漫与古典的交融。  相似文献   
97.
周琴 《中州学刊》2008,(3):239-241
成语是汉语中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短语.它们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是语言中的活化石,承载了极其丰富的文化信息,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窗口,从中可以折射出古人的思维与言语观念.中国古代重视"立言",并且是把它列为与"立德"、"立功"并提的"三不朽"之一.我们从成语中体现的中国古代言语观可以看出,言与行应该是统一的,但更为强调和重视行.若上升到认识论的角度,则明确地表现为实践第一的观点,强调实践的重要性.我国古代传统言语观对后世有着很深的影响,它要求言语理论应有社会针对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国古代言语观与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想、社会政治存在着血脉联系,在汉语成语的生成和应用中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98.
文章通过对虞西话"大"字异读现象的微观分析统计,指出"大"字异读分为文白异读和借词异读,此外,部分白读词还出现了新旧异读."大"字异读的内在规律是:第一,不同但相近的外来音经过音系自身的调整在受影响的方言中以一种音而不是数种音来表现;第二,外来音通过词汇扩散的形式渗透到本地音中;第三,语音转变遵循从外来词汇到本地一般词汇再到本地基本词汇的规律,在年龄分布上,有着从青年向中年、老年扩散的规律.  相似文献   
99.
孔子作《左传》说当首先缘起于清康熙年间张沐的《春秋疏略》。清人许伯政《春秋深》承绪张沐之说并恢扩之。近世顾路柏《中国文学史》、章太炎《检论》卷二《春秋故言》及毛起《春秋总论初稿》等并有流衍。  相似文献   
100.
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名诗《登乐游原》的最后两句历来争议颇多。对字面意义的不同理解影响了人们对诗歌内涵的不同解读。在总结了学术界对这两句诗的几种主要观点后,从"只是"一词的意义着手,分析了全唐诗中所有的"只是",总结出了该词在唐代的九个义项。再结合李商隐的生平、经历和思想对诗歌内涵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