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4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2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83篇
理论方法论   15篇
综合类   179篇
社会学   1篇
统计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中,法国的市场经济有着自己独特风格,特别是在国家干预和宏观调控方面,国有企业的作用受到其它国家的重视。研究法国国有企业的作用.对我国市场经济运行,将会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一)法国是实行国家计划进行宏观调控的国家,法国政府通过国家计划对市场经济进行直接干预的最主要方式,是建立规模庞大的国有部门与国有企业。这里的国有企业是指政府当局可以凭借它对企业的所有权、控股权或管理条例,对其施加直接或间接支配性影响的企业。法国与西方其它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相比、国有企业一直处在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02.
王岱舆在构建回回宗教体系时将回回宗教的“数一”与理学的“太极”进行沟通,形成了与儒家相近或相通的宇宙生成论。在宗教思想基础上,他批评了儒学心性论上的分歧和理善气恶的观点。王岱舆对于儒家心(性)体气用的批评不一定都能成立,可是对于儒家“气禀”论中的偶然论、命定论色彩与其修养论相矛盾的观点却很有见地。从回儒交流的历史来看,在王岱舆以前回儒在哲学层面并没有进行过正面的碰撞或系统对话,之后两种文化的对话、融合不断展开并逐渐深入。  相似文献   
103.
赛义德从后现代主义的立场出发,对东方学中的文化霸权主义进行了解构。但是,由于他把解构策略推向极端,从而使他的后殖民文化反抗理论解构有余而建构不足,具有浓厚的乌托邦色彩。本文就赛义德后殖民文化反抗理论的缺陷作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104.
王汉清 《江汉论坛》2006,3(5):20-24
本文从分析矛盾学说的局限性出发,提出了事物趋衡的观点,认为任何事物总是自发地从不平衡状态趋向平衡状态而不是相反,而且一旦处于平衡状态,就会努力地保持这一状态。趋衡性是事物的普遍本性,因此,那种认为相互作用是事物终极原因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相互作用只是条件,趋衡性才是内在根据。虽然人类精神世界也是趋衡的,但是它又具有不同于自然物质世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5.
少数民族大学生具有多民族性、多信仰性、多文化性等特点,要做好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积极借鉴和吸收多元文化教育理念的积极因素,取其精华,博采众长,结合我国实际大力推动其本土化,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6.
农民工思想道德教育保障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工思想道德教育保障机制就是指为了保证对农民工顺利而有效地进行政治、思想、品德和文化的教育,以提高农民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技文化综合素质而制定并实施的一系列工作体制、管理规范和工作方式的总称,具有多维性、整合性和创新性等特征。现有农民工思想道德教育保障机制在政府宏观保障、社会协同保障和农民工自我保障等方面存在不足,必须结合农民工思想道德教育的实际,从思想、制度、组织、物质和环境等方面完善当下我国农民工思想道德教育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07.
《社科纵横》2015,(11):58-63
在欧盟,对质量管理的需求推动了社会服务的现代化进程。在最近十年间,社会服务的质量和质量管理得到显著重视。定义社会部门质量的一个主要挑战是对质量概念本身达成一致意见。因此,社会服务的质量需求通常包括服务提供者和服务对象的观点,同时社会服务的质量需求应当与服务的预期结果相联系。质量管理系统可以支持组织满足社会部门质量框架所确定的质量要求。大量的研究报告建议在普遍质量管理系统之上建立具体部门的质量管理系统。  相似文献   
108.
当代科学哲学的发展无疑是陷入了某种困境。一方面,科学实在论者与反实在论者都相互抓住对方的弱点进行猛烈的抨击,却又无法为自己的观点提供有力的论证和辩护;另一方面,以范恩和罗蒂为代表的后现代哲学家在80年代对科学哲学的研究价值提出了怀疑和否定,从而引发了科学哲学的价值危机。鉴于这种困境,许多科学哲学家走上了重构科学实在论的道路,其中以澳大利亚哲学家D·M·阿姆斯特朗的“自然主义实在论”最有新意,在国际哲学界也颇有影响,由于国内哲学界对阿姆斯特朗的理论比较陌生,本文结合当代科学哲学的困境对他的自然主义实在论作一简评。  相似文献   
109.
作者认为,旧唯物主义单纯以自然属性去谈论人的本质固然不料学,但如果完全撇开自然属性,而仅以“社会关系的总和”去概括人的本质,同样是片面的。实际上,人既属于社会,也属于自然界,是自然和社会发展的产物;人的本质,既有社会的属性,也有自然的属性,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而最能体现这种统一的,则是那种既作为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又体现了历史性与现实性相统一的“具体的劳动”。  相似文献   
110.
思想必须借助于语言才能表达,也必须借助于语言的外壳才能流通.二者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那些停留在大脑皮层,尚未被思想者表达出来的思想,旁人怎能知晓?思想的岩浆在脑海里左冲右突,寻找突破口,可要将它们付诸言辞,准确地表达出来却非易事.人们发现自己的语言库存常常捉襟见肘.纵使最杰出语言大师也会有拙于表达或辞不达意的时候.实际上,要想用语言百分之百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或情感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不是表达者无能,而是因为语词是有限的,而思想却是无限的.有限的词汇怎能容纳得下无限的思想呢?还有,思想虽然被赋予了可供交流的语言形式,但能否为他人完全理解或理解多少却很难确定.表达不能被人理解并接受,那么思想仍处于被遮敝状态,很难流通.可以说,对于任何思想家、文学家来说,都存在着程度不同的表达困难,以及因表达不畅而给读者(或听者)带来的理解困难——亦即本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