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篇
  免费   8篇
丛书文集   48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48篇
社会学   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一般认为近代西方哲学发生了认识论转向,这种说法是非常不全面的。不同于古代哲学和中世纪哲学,近代西方哲学发生了三大转向:一是科学化转向。近代科学和哲学分离,近代科学获得巨大进步,哲学模仿科学,追求成为严格的科学,导致哲学不再主要关注给人生提供价值和意义;二是政治化转向。哲学和政治的结合导致哲学的政治化和政治的哲学化。哲学政治化导致哲学变为意识形态,政治哲学化导致政治生活的理性化和享乐化;三是历史化转向。近代西方哲学具有强烈的历史感,哲学被看作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因而不能脱离历史时代,结果哲学陷入了历史主义的洞穴。认识近代西方哲学的“三大转向”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理解西方哲学的发展和演变。  相似文献   
12.
康德通过审美判断设置世界的合目的性,牟宗三先生认为此二者没有关系.本文认为康德这一步工作可参照儒家尽心工夫见良知本体之说,二者实为内在心性自觉觉它而归为本体自身.其中关键问题在是否从本体上承认个体心性之情的呈现作用,即世界的体用不二性质,以此消解康德由于感性直观形式的有限性分离的审美判断与自然的舍目的性设置,将主体的审美判断与客体的规定打并为一在世的存在,使我们切近即真即善即美的本体世界,从而为中国现代美学的出路在本民族传统智慧的言说中寻找深刻而坚实的在世基础.  相似文献   
13.
论自由主义的道德承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由主义在强调人的自由的同时,也将善恶的选择权完全交给了个人。事实上,自由主义放逐了德性。因此,道德边缘化是自由主义的必然逻辑结果。所以,在20世纪中叶以后,西方社会开始关注道德问题,许多人批评自由主义的"原子式的个人主义"对道德的消极影响,主张在自由主义"元规范"的基础上积极寻求社会的道德共识。但在宗教日益衰落的现代西方社会,要在自由主义的框架内走出这一道德困境,必然是困难重重。  相似文献   
14.
15.
《仪礼·丧服》本于家庭内部父尊于母的尊卑差异,规定父服重于母服,即子女为父始终服斩衰三年,父卒为母服齐衰三年,父在为母仅服齐衰杖期。然至上元元年(674),武则天以“报母之慈”为据上表主张将父在为母服的丧期由期年升到三年。武则天的这一提议挑战和背离了儒家丧服制度背后尊祖敬宗的“尊尊”精神和信仰,开元年间众位朝臣从家庭伦序、禽兽知母不知父、丧服制服原理、现实政治几个层面对武则天抬升母服的做法进行了反驳。但在社会层面,父在为母服齐衰三年已成为新的风气。为适应这种社会变化,唐玄宗于开元二十年(732)下令修订《开元礼》,父在为母服最终以齐衰三年为定。  相似文献   
16.
高松 《学术月刊》2023,(11):15-27
从现象学的视角看,动物、人类以及以GPT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在意义理解方面存在区别。动物通过形成类型来理解其环境,这是前语言的意义形态。语言的出现让人类拥有了概念和语境等高级意义形态,通过概念和语境的相互成就,创造了意义更为丰富的世界。GPT拥有建基于数学模型的独特意义理解机制。但由于无法直接连接到作为意义之源的外部世界,目前GPT只能与人类现有的说话方式对齐,尚不能凭借其独特的意义机制独自进行意义的创造与更新。  相似文献   
17.
本文回顾了法国新尼采主义兴起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理论背景,集中讨论了以巴岱、福柯等为代表的新尼采主义的生命哲学的思想渊源、重点论题等理论特征,揭示了法国新尼采主义的生命哲学扭转对生命的传统看法,重新把握"内在生命/实践生命"双重性,思考生命的复杂性、矛盾性、神秘性及其永恒回归性的全新理论模式.  相似文献   
18.
余建宏 《理论界》2010,(1):136-137
《尚书》中的"刑"乃是源于具有普遍规范力的天道,由古之圣贤象天而则。因此,无论制刑还是用刑,都要有敬畏谨慎之心。这不仅是针对百姓庶人而言,《尚书》还强调天子、王公也要无涉于刑,目的便是要顺应天道。在此基础上,"刑"更具有了教化层面的作用,制刑用刑的最终目的就是"以教祗德",其理想归宿便是"期于无刑",刑教使众人皆有道德,无违于天道。  相似文献   
19.
《诗经》描写的爱情、婚姻、家庭等主题反映了儒家礼乐教化传统中的夫妇伦理观念,婚前男女关系遵循匹配、感应、真诚、节制等原则,婚后夫妇关系遵循隆礼、齐家、葆爱、劝教等原则。这些价值观念可能仍然适用于现代夫妇伦理,但须进一步揭示其本体理据和实践工夫,以增强理论易代转化的普遍效力。此间,忠道为夫妇伦理原则的理论本体,确立于“天” “中” “诚” “一” “敬” “尽己”等内涵。恕道为夫妇伦理原则的实践工夫,落实于“仁” “正” “如” “推” “度” “贯”等意蕴。儒家《诗》教蕴含的夫妇伦理肯定人的主体性,也强调对主体性的规范,使现代性的夫妇关系在注重实现个体价值的同时,也可望臻至以君子人格为指归的生命修养境界。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对查拉图斯特拉形象作文本学梳理的基础上,分析了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形象的起源和意义,并且揭示了促使尼采启用这个形象的风格上的动因.本文指出,作为狄奥尼索斯的"代言人",查拉图斯特拉以"酒神颂歌"的声音歌唱生命,既承担着"非道德论者"的否定,又以"永恒轮回思想的思想者"担当超越虚无主义的最高肯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