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篇
  免费   8篇
丛书文集   48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48篇
社会学   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31.
德勒兹和伽塔利使用卡夫卡在《日记》(Tagebücher)中提出的“kleiner Litteraturen”观点,提出了次要文学(Littérature mineure)的概念来解决当下主流文学所面临的困境。德勒兹和伽塔利认为,次要文学不仅仅是使用小众语言的文学,而且是在广泛使用的语言中“次要化”后应用于文学的一种形式。这种文学形式突出了语言的解辖域化和个体事务的政治性,以及文学的集体价值和革命潜力。德勒兹和伽塔利指出,通过次要文学所产生的文学机器,可以对现有的话语体系发起挑战并揭示出社会和文化结构中的隐晦问题,最终通过文学来影响社会进而生成微观层面的革命性变革。  相似文献   
32.
"大一统"说贯通形上与形下、心性与政治,体现了公羊学体用一如、内外一体的思想品格.一方面,王者受命固当改制,以彰天命,然改制所蕴含的"正五始"之义也意味着:天下一统与大治是以政教及其根基端正为前提的;另一方面,"奉元"之说既为世道人心指引了一个端正之源,也开启了公羊学的心性论思想.不仅如此,通过分别改制与易道,公羊家在坚执至道信仰的同时,对于如何因时变易和法象物宜也进行了富有想象力的探讨.  相似文献   
33.
曾亦 《船山学刊》2015,(1):41-50
学术界素来重视朱子与阳明在知行问题上的差异,并由此理解理学与心学两派学术的异同。然而,本文则通过对朱子与湖湘学者关于知行问题的讨论,试图澄清朱子本人那里颇为复杂的知行学说,并由此梳理出整个宋明理学的基本脉络,即立足于工夫论的差异,以明道、上蔡、五峰一路,主张上达而下学,即以上达为入手工夫,久之自有下学之效;另一派则为伊川、朱子、象山、阳明一路,主张下学而上达,即以下学为入手工夫,久之自有上达之效。就此而言,象山、阳明一路并不构成整个宋明理学在工夫论上的两极,其实不过下学一脉的歧出而已。  相似文献   
34.
35.
陈徽 《江淮论坛》2013,(4):101-106,43
作为一种解蔽方式,古典"技术"优游养德、通达大道,它不仅统一了"成己"与"成物",也使"人之性"与"物之性"得到了充分的展开。相反,现代技术由于先天的观念缺陷和在世态度的无根性,既虚无化了物,又桎梏了人的自由。欲解现代技术之蔽,实现人与自然的全面解放,唯在于人的生存态度的根本转变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真诚平等的对话。  相似文献   
36.
近百余年来,中国古代思想之研究素来受西方学术范式之影响,如是而有本体论、知识论及宇宙论等等,而忽视中国思想固有的理路。从工夫论的角度重新梳理宋明理学的基本脉络,尤其是从朱子学说中挖掘出功夫与效验这一对基本概念,并由此对朱子的工夫论学说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37.
理性主义哲学将王阳明乃至心学一系的悟道体验称作"神秘主义",认为所悟乃"纯粹意识",是"偶发""个性"和"主观"的,把握不到客观实在。然而,回到心学自身传统,阳明走的是在实践基础上的直觉体证进路:他借助佛老的虚寂本体转向儒家道德本体,以"生生"统摄"虚寂",上达仁学,是为本体体证;又以解悟、证悟、彻悟为工夫次第,通过长期理论学习和现实磨炼,由渐悟而至顿悟,是为工夫体证;阳明久疑于"格物致知"问题,终在龙场大悟,由主体而上遂宇宙境界,是为境界体证。经此三重体证,阳明悟道体验表现出了强烈的生命实践品质,其既不是所谓的"神秘主义",也非纯粹的理性主义,而是隶属中国哲学体证的形而上学传统。在"以中国解释中国"的诠释学背景下,应重新认识此一传统形上学的特点及意义。  相似文献   
38.
本期访谈栏目,我们安排刊载了谢遐龄教授、干春松教授、曾亦教授、程乐松副教授的对话录。在这次对话中,几位学者围绕谢遐龄教授的学思历程,重点讨论了国家财产权的法哲学阐释、道德立国、当代中国文化中的三个传统等问题,并提出,当今中国需要一个思想革新运动。学者们在讨论中提出的观点,作为一家之言,在学界肯定是有争议的;而学者们的独立思考精神,却是值得我们尊敬的。  相似文献   
39.
康德认为,对于外在事物的存在,我们只能诉诸信仰,而不能提供令人满意的证明,这是人类理性的丑闻.海德格尔则认为,真正的丑闻反而是,哲学家竟一再要求和尝试提供这样的证明.康德尝试提供一个论证, 以解决这个问题;海德格尔则意图将之化解.他认为只要我们对提问的存在者之存在结构有充分的了解,外在事物存在的问题就会消失.鉴于海德格尔对"实在问题"之处理,不单是他前期哲学的一个重点,也涉及现时西方哲学界的一些激烈的讨论,我在本文将尝试整理出海德格尔对这个问题的处理.在本文的最后部分, 我将论证, 海德格尔不能被解释为传统意义的实在论者或观念论者.  相似文献   
40.
本文主要依据汉娜·阿伦特的《论革命》一书,讨论了她所理解的“革命”与“反革命”的含义,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那些创立了共和国的“革命者”是如何既出于“反革命”(压制或制止革命)的现实需要,又同时想不断挖掘出共和国本身就蕴藏着的“革命精神”(自由与创新精神)这二者间的矛盾的。区分社会革命与政治革命,比较美国革命与法国革命的不同是阿伦特与托克维尔有关论述的重点;而本文作者的意图,不过是想通过厘清概念来推进哲学研究的深化而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