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篇
  免费   8篇
丛书文集   48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48篇
社会学   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西铭》与《孝经》的关联是十分明显的。宋代学者对于《西铭》所阐发"理一分殊"有过几次激烈的争辩。反对者以为其理近于杨墨,支持者则认为《西铭》是借"孝"之理发明"理一分殊"之旨。明代以来心学突起,《西铭》与《孝经》的关联愈发受到学者重视,甚至有人以《西铭》全文注释《孝经》。现代不少学者从张载的礼学背景出发,认为《西铭》旨在以"孝"为纽带维系封建等级制度,这成为宋明以后对《西铭》与"孝"认识的一个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52.
近现代西方哲学的基本精神就是自由精神。整个德国传统哲学的基本思想就是论证人类历史从自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康德、黑格尔、马克思的哲学都是这种现代自由精神的伟大代表。但自由哲学仍然面临许多问题。  相似文献   
53.
《德意志悲苦剧的起源》呈现了本雅明思想发展中期一个极具独创性的哲学规划,重构这一规划的基本轮廓有助于从哲学层面对这部作品的整体理解。它以“认识批判”为纲领,尝试通过对艺术作品的分析进行跨学科的理论试验,对一个历史时代获得全面和具有启示性的认识。这一规划确立了自己的操作方式,包括对研究材料的拆解重组、对历史起源的辩证视角和通过对前人概念的重新部署来勾勒真理的形态。这一操作过程同时也是哲学批评的书写实践,在描绘出悲苦剧的艺术形式的同时,也检验着哲学思考与书写的边界。这个哲学规划汇集了思想史众多线索,也在与传统哲学话语的交错中开辟了一条具有独特历史意识的哲学考察路线。  相似文献   
54.
熊十力建构哲学体系之目的在于"见体",见体之工夫,就是良知之呈现。"良知是呈现"既是哲学命题,也是道德实践的要求。良知是个"实",故其有实践的力量。良知是本体,故其能涵摄一切而为宇宙之大主;良知又是即本体即工夫的,故其有体用不二之特性。良知又即生命,故其精进不已,故故不守。通过对"良知是呈现"进行阐释,既可以厘清熊十力思想体系中的体用、内外、本末关系,也能展现其关于本体论、心性论与人生论的思考。  相似文献   
55.
斯蒂格勒着眼于现时代人类的生存之痛,揭示了市场营销与精神工业的合谋状态及其后果,在新问题域即象征的贫困、文化的政治、精神的灾难三个层面与马克思的技术思想进行了对话。经由对人类生命外在化的新阶段的反思,斯蒂格勒以马克思关于机器技术所带来的无产阶级思想为核心,实现了对马克思技术之思的三次吸纳,构建了其关于劳动、生活和理论的知识皆丧失的普遍无产阶级化理论。在一般器官学视域中,斯蒂格勒对马克思技术思想的阐释存在着形式化应用的嫌疑,偏离了历史唯物主义,造成了对马克思的无产阶级思想和唯物辩证法的误读,陷入了技术决定论的窠臼。  相似文献   
56.
陈畅 《社会科学》2023,(2):33-42
明清之际“天学”思潮有两个彼此独立的源头,分别是中晚明阳明学宗教化思潮,与外来的天主教思想。黄宗羲《破邪论》主要是针对前者所引发的明清之际“敬天”思潮而撰写的理论辨析著作。当前学术界相关研究多将黄氏文本放置于天主教思想背景中讨论,造成许多误解。《破邪论》对昊天上帝、魂魄与精神观念进行了批判和清理,展示了黄宗羲“天学”思想的特出之处,即在历史文化(经史)之中展现性命之学的超越性。这种新思想代表了阳明学派的心学发展由此摆脱过度宗教化(伦理化)的限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获得了在真实的社会政治世界中开展自身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7.
《汉书·艺文志》言"礼以明体",《庄子·天下篇》言"礼以道行",可以说礼学体用并重,然而却少有人论述礼学之体。王夫之重点阐述了礼学中的体用观,以及礼治义理思想,以反心学玄想空虚之弊,以严夷夏、人禽、君子小人之别。王夫之不仅借体用思想论证客观世界,阐明主客、理气、道器、知行关系,反对佛老申韩之辩,而且他还以体用观点对礼学思想进行阐述,强调了明体达用、重实黜虚的观点,反映了明清之际注重实践的研究趋势。不同于此后清代的许、郑后学,且郑玄学问以礼为本,王夫之以礼解易,虽然同是对经典的注解,但是二者思路并不相同。  相似文献   
58.
《庄子·内篇》名篇方式非常独特,三字题突破了线性结构的意义稳定性,实现了立体结构的意义流变性。断读方式的多样性与意义侧重点的多变性显现了意义结构的立体性和多层性。《庄子》解读因此歧见纷呈,然而歧见并不意味言说的矛盾,反而昭示意义自身的多重性。歧见以多层意见叠加的方式指向《庄子》本义。《庄子·内篇》这种独特的结构和意义关系,正是《庄子》特有的"卮言"式言说方式的体现,也是庄子语用观的实践成果。  相似文献   
59.
杨朱是先秦时期重要的思想家,其学说在中国思想史上经历了兴盛、衰亡与活化的历程.近代学者对杨朱的生平事迹、学派归属、思想义旨、后学分化等方面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考辨.综合观之,杨朱是战国初年淮河流域的著名道家学者,思想上以"为我""贵己"的人生哲学为主.杨朱关注生命个体的价值理念源于老子,对庄子及黄老道家的重生、养生观念产生了较大影响.今存《列子·杨朱》篇是魏晋之作,但与《吕氏春秋》中的数篇可以共同作为研究杨朱后学思想的史料文献.杨朱后学出现"忍情性"与"纵情性"的学派分化,于秦汉魏晋时期形成适欲与纵欲的思想潮流.  相似文献   
60.
当代法国哲学关于人性的四次论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法国哲学界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所开展的理论与方法论革命,始终以对人的历史命运及其文化的讨论为中心,显示出对人的本性及其实际处境的高度关注,也表明了其以“人”为中心,改造整个哲学理论模式及对于社会文化制度施加实际影响的意图。五十多年来,法国哲学界就人性问题展开了四次重要的论战。第一次论战发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近二十年,是以存在主义哲学的人论为核心,由萨特等人论证“存在先于本质”的论题,同时强调存在主义就是“鼓励人的自由创造的主动性”的“一种特殊的人文主义”。与此同时,以列维-斯特劳斯为代表的结构主义以及由德里达和福柯为代表的解构主义,针锋相对地提出“无主体性”的新人观,立即引出了以语言模式为基础的反人文主义的解构主义思潮,使争论进入第二阶段,并持续到80年代。从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后现代主义提出“非人”的新概念,使争论进入第三阶段,试图将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对传统人文主义的批判进一步延伸。在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的第四阶段,由于全球化与科学技术新成果的推动,哲学家们展开了对于“克隆人阴影下的多元文化的新人”的争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