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8篇
丛书文集   49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50篇
社会学   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81.
从《易经》坤卦之德来看,《葛覃》作为《诗经》的第二篇,这个位置有特殊的重要性。无论把《葛覃》解释为已嫁还是未嫁时之事,葛藤都是女性能合二姓之好的征象。在贯穿《诗经》的葛藤意象中,《葛覃》篇集中体现了坤德大义。从政治哲学的角度看来,《葛覃》的坤德实际上构成了封建宗法制的隐含背景。相比之下,现代政治仍然未能摆脱西方形而上学的同质性传统。  相似文献   
82.
晚清变法思想之理论根源在于公羊学,其中,康有为通过对公羊学的孔子改制学说重新进行阐释,发展出一套极具现实政治意义的经学理论,从而为其变法主张提供了经典依据。本文主要通过对公羊学的文质概念的梳理,一方面,由此澄清了儒家固有的关于孔子改制的思想,以及后世学者的一些误解;另一方面,我们发现,康有为对文质概念的阐释实际上赋予了新的内涵,其目的则在为中国指明一个朝着西方新世界的路向,并为这条路向的具体步骤提供合法性的说明。  相似文献   
83.
孔子的政道     
孔子引领了儒家的政治热忱和经世品格。在孔子的政治思想中,政治首先表现为家政向国政的演进,这种演进的基础是德政一致和德位两分;其次展现为对僭政的拒斥,这种拒斥导致了政、治两分和正政的切身性和自下而上运动;再次呈现为以自正为起点的风化政治。风化政治基于德性的垂范作用。孝悌为政、僭政非政、风化政治,三大支点相互结合成就了孔子的政道。这种政治理解同时也以政治本有的教化性为基底,政教合一正是孔子政道之所以成为可能的原因。  相似文献   
84.
作为道家思想的一对核心范畴,虚与静内涵相通,义相互摄。它们既贯通着道体与发用、境界与工夫,也和道家思想的其他重要范畴如自然、无为、柔弱等内涵相通,彼此间存在着互为诠释的关系。从老子、庄子到黄老道家,虚、静的意蕴及其在工夫论和政治哲学上的表现经历了深刻的思想演变。其中,由早期的工夫境界论范畴转而成为一种人君的御臣之术,是虚、静内涵发生的一次重要变化。这种转变不仅反映了先秦道家的流派分化之状,也展现了晚周之际的治术之变。  相似文献   
85.
近半个多世纪以来,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1968年学生运动以及80年代末的重大历史转折,在当代法国各学术领域的思想家们的激烈争论和积极创新中,法国的马克思思想研究过程,呈现出持续性、阶段性、视野开放性以及多学科穿插性的特征,形成了学派林立和创新迭起的活跃局面,对当代社会和文化生活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的革新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86.
当下这个时代,毋需讳言,恐怕上上下下的人都意识到了我们国家人文教育的欠缺或贫乏。也有许多人都发表了很好的见解。我想谈谈自己的看法。我在大学里教了三十多年的书,与中小学的老师和孩子们也都有过频繁接触,还给小学生们讲过哲学,后来经过座谈,大体了解到问题之所在。在我们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办公室的大门口,竖立着一个巨大的  相似文献   
87.
哲学的终结与道学导论的任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的终结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哲学思想的终结,而是特指作为一种特殊哲学形态的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终结.经由翻译philosophia而来的哲学,在全新的世界历史条件下的新生,将表现为道学的重新开端,而道学的重新开端则首先体现为道学导论的墓本任务.道学导论不是外在地为一种叫做道学的现成学科提供一个导入其中的道路,而是本身即为道学的重新生成和展开.在现代中文的语文处境中,道学导论的基本任务是吸收转化质胜于文的逻各斯哲学,以文救质,在新的层面上重建文质彬彬的道学理想.  相似文献   
88.
"世界"是早期海德格尔思想的核心概念.在1929-1930年的讲课<形而上学的基本概念>中,海德格尔尝试以一条与已往不同的途径来分析"世界"的意义.在这一所谓"比较研究途径"中,尤其值得特别注意的是海德格尔对动物与世界的关系之讨论.因为,一方面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断定,世界只是此在之性格,而不是其他存在者之规定,另一方面这种说法却似乎与当代生物学中有关"动物世界"的讨论相悖.如果"动物世界"的说法言之成理,那么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对世界、甚至此在的分析,就似乎有修正的必要.本文的目的,就在于检视海德格尔在<形而上学的基本概念>中对这个问题的处理.  相似文献   
89.
本文从康德和黑格尔的相关论点中勾勒出德国哲学传统对启蒙的独特反思路向,并且证明,<启蒙辩证法>本身是在前二者所奠定的概念框架中展开的,它对启蒙的批判既是德国唯心主义传统的延续又是对它的消解,这种对总体性的总体化批判本身陷入"说谎者悖论"般的悖谬境地,构成启蒙之后意识哲学自我否定的最后一击.  相似文献   
90.
本文通过比较柏拉图对话<会饮>中"性"的思维与<孝经>中"孝"的思维,指出中西人文在源头处的一些重要分野.相比之下,性比孝更接近于原始人性,更亲和于自然人性.所以在文化论中,就不能拂人之性.而性的文化对人类现代生活的影响无处不在,包括奥运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