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7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3篇
劳动科学   1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182篇
理论方法论   19篇
综合类   213篇
社会学   4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1.
网络社会正在浮现,黑客奠定了网络社会的主要技术根基。黑客精神深刻影响了网络社会并推动了网络社会的形成。黑客精神在黑客对待工作和金钱的态度中充分体现出来, 表现出对一种生活方式的信仰。  相似文献   
92.
认知神经科学的三种实验揭去了道德脑区的神秘幕纱。Benjamin Libet的实验质疑自由意志的存在,达马西奥的实验旨在测定道德脑区,电极检测恒河猴大脑的实验发现了镜像神经元的探索领域。在道德脑区的门槛上反思技术,必须回应生命伦理四问:自由意志只是一个错觉吗?知情同意还有必要吗?隐私的保护如何可能?人们能修改自己人性的版本吗?生命伦理学的宗旨是让道德伴随技术。在造福人类的意义上,道德的尺度将衡量脑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从"板凳到临床"的生命伦理距离。  相似文献   
93.
哲学还是爱智慧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一、从“爱智慧”理解哲学 人们从事哲学,却不一定能说清楚哲学的事业何在,或者哲学到底是什么。甚至对于哲学的定义,人们也无法给出一个比较一致的看法。试图定义“哲学”一词,最终可能把人引向历史、文化和语言学等许多途径上去。因此,令人奇怪的事情是,对于从事哲学的人来说,最难以回答的问题恰恰是“什么是哲学”。 哲学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总有可能将人们引向哲学的历史性起源。然而,对于尝试以一种系统性的理论思维响应这个问题的当代思想者来说,“哲学”往往被一些“政治的”或者“学术的”以及“文化的”专门术语包裹成可…  相似文献   
94.
教育的伦理内涵根源于人的未定性。“人之成长”与教育的“共生同构”关系映现了“教育一伦理”的生态。教育价值生态的未来性、生命性、社会性和教育实践生态的人伦原理、人德规范、人生智慧、人文力展开了教育的伦理内涵。我们只有从人的特性出发才能真正理解教育的伦理内涵。这对于把握“教育一伦理”的生态,理解教育的实质,推进教育改革,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5.
96.
对科学理论的重新划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验理论与概念理论劳丹指出,在通常所称的“科学理论”中,有必要区分两类不同的命题网络(propositionalnetworks)。一类指非常具体的一套相关联的学说(通常称之为“假说”、“公理”或“原理”),它们用于具体的实验预测,并对自然现象给出详细解释。这类例子有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玻尔—克拉姆斯—斯莱特的原子结构理论,爱因斯坦光电效应理论,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魏格纳大陆漂移理论,费洛伊德的恋母情结理论,等等。另一类命题网络指那些更普遍的,更不易受到检验的几套学说或假设。它不指任何单独的理论,而是指单个理论的整个谱系。例如,“进化…  相似文献   
97.
人类普遍价值标准的探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本体论思考和现代科学范式下对人类普遍价值标准的论证是以某种最高的或者最终的实在为出发点,预制某种最高的或者最终的价值标准,并将它理解为是“普遍有效的”。它们内含着“最高价值自我贬值”的危机,最终导致普遍价值的迷失。回到生活世界的方案对于我们思考普遍价值标准的失落和重建来说是一条超越传统本体论和现代科学范式的道路。我们只有以人的生活世界的“活”的客观性为基础才能证明人类普遍价值标准的存在。这意味着从人“活着”这一意义上进入人类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98.
本文从社会学与伦理学相结合的角度,基于个体存在价值合理性基础层面,研究社会角色化问题。本文认为个体角色化过程,一方面是个体社会化、从社会获得其存在合理性基础的过程;另一方面,其又隐藏着个体对存在本真意义认识缺如、个性缺失之可能,应对个体社会角色化持理性的态度。  相似文献   
99.
社会秩序中的伦理效力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伦理效力是伦理理想、伦理价值转化为伦理生活、伦理现实的能力。任何伦理,如果不具备一定的运作效力,只是理念的存在,不能成为引导社会的现实力量。在这个意义上,可以把伦理对社会生活与社会秩序和影响力,伦理对人的行为的规范力与调节力,伦理运作实现自己的价值目标即建构社会秩序的追求社会生活合理性的程度,称为“伦理效力”。伦理的社会效力及其价值合理性实现的基础,不在伦理内部,而在伦理与法律的健康互动之中。合理秩序的行为逻辑:“必须”——“应当”人类的社会生活及其秩序的建立必定要借助一定的行为规则。规则对人的…  相似文献   
100.
论“新儒学理性”与“新儒学情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产生于本世纪20年代的新儒学不仅是一种学术理性,而且还代表和体现着某种文化情结,因而至今仍然成为中国学术发展的潜流和支流。对于传统的“同情”、“敬意”的“理解”,“返本开新”的解决古今文化冲突的思路,“内圣开出新外王”的回应西方文化挑战的对策,构成“新儒学理性”的基本内容。“新儒学理性”内在的理论误区和困境决定了它不能完成民族文化精神现代建构的历史使命。中西冲突中的民族本位,古今冲突中的传统本位,民族危机中的文化本位,文化危机中的道德本位,构成“新儒学情结”的基本特色。这种情结在当代中国依然以潜在的形式发挥着作用。新儒学的思考和努力是严肃的,因而必有其一定的生命力;它所提出的思路包含着合理的内核,这些内核在与马克思主义的交流和交锋中也应当被继承和接受。新儒学的理论体系是精致的,但由于它所固有的内在缺陷,特别是由于它与现实的社会运动相脱离,因而只能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