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6篇
  免费   72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12篇
人才学   6篇
丛书文集   193篇
理论方法论   14篇
综合类   441篇
社会学   3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57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对话体赋是一切赋体之始祖 ,并且是后世赋之创作的主要体裁之一。然而 ,千百年来 ,在赋学研究界 ,对话体赋一直未能获得命名。作为一种体裁 ,对话体赋有相当明显的形式特征及语言特征。先秦两汉的对话文化是对话体赋赖以产生及生存的土壤。对话体赋的出现 ,也使中国文人从此有了虚拟的、文学的对话性这一崭新的生存维度  相似文献   
52.
叶文婷 《天府新论》2004,3(Z1):202-203
模糊语言的讨论在我国已有30年的历史,而对于模糊语言产生的原因各有其说法.模糊语言的产生在根本上是客观世界、人的主观认识以及符号的性质三者矛盾协调的产物.对模糊语言的分析可以具体到模糊义素.模糊语义是无法通过人为手段使之精确的,它与歧义有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53.
《墨子》城守各篇历来被研究者视为难度很大的作品。孙诒让《墨子间诂》曾对此下了很大功夫,但仍然感到研读十分困难,因而不免出错。依靠新近出土的文物尤其是秦汉竹简,不少疑难问题可以得到较好的解决。  相似文献   
54.
试论周作人的文学批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邓利 《北方论丛》2001,(5):54-59
周作人的文学地位不仅在于散文的贡献,而且在于文学批评的开展,他的文学批评具有西方近现代人文主义思想的特征,即对“人”的关注,并由此理解与持持新潮的出路的作家作品,开拓一些文学样式的新的美学风格,同时,周作人的文学批评又具有中国古典美学的特点,即以平淡自然为文学批评标准去衡量作家作品,其文学批评的风格也与中国传统的文评风格相似。  相似文献   
55.
李林蓉 《天府新论》2005,(Z1):265-266
禅宗在中国的发展与兴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园林的艺术创作,使中国古代园林极其重视园林意境的创造.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心灵无家可归的文人士大夫有了栖居的家园.  相似文献   
56.
从总体上说,任何教材都是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反映,它源于社会、反映社会而又影响社会、推动社会。语文教材更是如此。它反映产生它的社会背景,反映当时社会主导的思想意识以及教育观点、教育政策等等。语文教材、教科书的编写同时也是一定时期教育思想或哲学思想的体现,是一定时期某种教育思想倾向影响的折射。我国“五四”后语文教科书的编写就体现了杜威教育思想影响的痕迹。  相似文献   
57.
海德格尔的诗学是一个庞大的体系,所以要对其有深刻的理解显得难度重重。本文作者有感于此,于是在学习过程中总是努力尝试寻找一个突破口,经过反复的阅读,终于体会出“真理”范畴在其诗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本文就是作者以真理观为切入点对海德格尔诗学的一点体悟。  相似文献   
58.
唐凡茹  刘迅 《天府新论》2004,(Z2):240-242
20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文化的转型意味着一个与文化消费市场相伴而生的大众文化占主导地位的新时代的到来.90年代的中国电影在主流意识形态、市场法则和大众文化需求之间寻找着自己的定位,在策略性地向大众文化倾斜的同时又呈现出特色各异的文化取向.  相似文献   
59.
《晏子春秋》作为一部反映晏婴生平事迹的文学作品,对于书中人物形象的刻画,采用了多角度立体的方式,对于同一个人物能够选取多个材料来反映人物的个性特点,使得人物的形象丰满而富有感染力。本文从《晏子春秋》的结构入手,通过具体篇目的分析,论述了该书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常采用多样化的艺术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60.
“三一律”作为西方戏剧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被古典主义奉为悲剧创作的金科玉律,使得十七世纪的文艺创作充满着冷峻与凝重的气质。本文共分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从古典主义时期“三一律”诞生的具体社会语境为出发点,对理论的内涵做全面审视,再以两部经典的作品为例进行理论的一个解读,最后对三一律的意义做一个全面的观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