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3篇
综合类   55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6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41.
鲁迅无愧于"一具有彻底的反虚伪的精神,二具有透彻的文学家的眼光"的评价.本文主要通过对<呐喊>、<彷徨>、<野草>及鲁迅后期杂文的分析,表现出鲁迅在中国现代小说、现代散文诗及现代杂文等文学体裁方面的规范与创新,借此说明融汇其间的鲁迅的美学追求<呐喊>颜色法"域外文宗",更多激愤;<彷徨>汲取中国传统"画眼睛"的写法,更趋圆熟;<野草>最早借鉴了现代主义的手法,开一代先河;后期杂文则于无意中创造了"鲁迅体"的现代杂文.鲁迅在现代文学体裁的规范、创新、更迭之中,不断实现着他的美学追求,接近着他的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42.
就文艺美学来看,王充提倡以俗为雅,化俗为雅;而在人生美学方面,则尚雅卑俗,褒雅贬俗.从整部<论衡>来看,全书始终贯串着作者"不与俗均"、"不与俗协"的贬俗精神.可以说,尚雅隆雅、刺世讥俗、匡济靡薄之俗,是王充的主要审美追求.在当时,他的这种审美意趣,是极具当代意义的;即使是今天,他的这种审美旨趣仍然有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3.
由于四部分类法与经学始于汉武帝独尊儒术说的影响,在经学与儒学的研究中,一直存在儒学为子学,非经学的认识。孔子开创的儒学是阐发五经常道的君子儒的儒学,汉武帝立五经博士不过是先秦汉初儒学发展的结果,经学与儒学的本质完全相同,四部分类法的以儒学归于子部不能成立,说明儒学与经学都是阐发五经元典常道的学说,二者不存在经子之分。  相似文献   
44.
原始祭祀礼仪活动应该就是人类审美教化的一种初始形态。其祭祀礼仪活动与审美教化是合一的。祭祀礼仪活动多以“巫术”为主,“巫”表演图腾舞蹈,“事神人之事”,所谓身教胜于言教,向所有参与者潜移默化地传达出一种“敬畏”神灵的审美意识,通过敬畏心理的作用以实现审美教化效用。同时,原始宗教祭祀礼仪活动与宗族精神的凝聚密切相关,审美教化功效呈现出多元性。宗教祭祀礼仪活动所达成的人神和熙、天地圆融、人世和睦,一切都井然有序的场景,使参与者通过强烈的情绪感染而获得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  相似文献   
45.
近年来,宗教美学受到学界的重视,成为美学研究领域的一个新天地。在2004年,国内宗教美学研究继2003年又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一些重大的焦点问题继续受到学人的广泛关注,同时也提出了一些重要的新课题。一、佛教美学研究佛教美学研究是国内宗教美学研究的重头戏,其所  相似文献   
46.
宋初晚唐体诗人大部分是隐逸之士,他们的诗歌虽然学习的是中唐诗人贾岛,但在贾岛奇僻清冷诗风的基础上又向平淡闲远发展,在平淡的艺术追求上实开宋诗的先河.而且,晚唐体隐逸诗人孤高傲世的绝世风神甚至成了宋代乃至后来人们心目中品质高洁的象征.因此研究晚唐体隐逸诗人的思想情怀对于我们认识晚唐体诗歌乃至宋代诗歌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7.
晚宋(公元1205-1279年)是指宋朝历史的晚期,财政呈现危机不断加深的趋势,这一点已被一些宋史研究者初步证明①,但需要进一步揭示财政危机产生的具体原因.本文旨在指出,宫廷浪费的巨大支出是晚宋朝廷仅次于军费的财政开支,宫廷浪费的钱财的绝对数量虽然赶不上北宋末期,但在晚宋经济衰落、财政匮乏的形势下却显得异常惊人,其恶劣影响不亚于北宋之末.宫廷浪费严重是晚宋政治的极端腐朽以及权相乱政局面的必然产物,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晚宋财政危机的根本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8.
21世纪的文艺学研究方向,应该走向自身,走向对人类文学的内在审美规律的存在性检讨和生态学探索.以此,文艺学研究的基本任务应该是构建文艺学研究的中心课题,似该是文学话语形态.文学话语形态是由文学话语的文体形态、文本形态、时空形态、语词书写形态和生存修辞形态的网络构成.以此构成文学话语形态的网络生存的整体状态就是文学形态语义场.文学形态语义场是历史化的时代文学话语行为生成演变的动力场源.  相似文献   
49.
<百年孤独>的艺术笔法表现出史诗气质,它们分别从神话笔迹、整体样态、真幻切换、低调叙述等几方面体现出来,构成<百年孤独>的史诗笔法,从而达到形式与内容的圆融统一.  相似文献   
50.
石评梅、萧红、张爱玲的散文都表现出一种悲哀的色彩,展示了人生的悲剧性体验.但是,由于各自经历、心态的差异,她们的这种悲剧性体验的具体内涵又有差别,石评梅主要表现为爱的苦闷和迷惘,萧红的悲哀更具世俗化、民族情绪化的特点,张爱玲的悲哀则来源于人性的丑恶和世纪末情调.石评梅的散文属于抑郁美,萧红的散文属于悲壮美,张爱玲的散文属于苍凉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