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43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笔者从文学场的角度出发,以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多丽丝·莱辛的创作为例,探讨了文学场中诸要素之间的复杂的关系.着重分析了多丽丝·莱辛与代理人、多丽丝·莱辛与出版商及多丽丝·莱辛与阐释者三个方面的关系.这种从一个空间结构和关系结构去考察文学意义生产的文化社会学的方法,必然为莱辛研究及整个文学研究带来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12.
抗战胜利后,中国政局形势在国内外多种因素作用下极端复杂,中国共产党抓住主要矛盾,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代表中国人民的利益,作出了一系列应对时局的策略方针,力争中国实现和平民主.在此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也日益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相似文献   
13.
网络时代企业营销新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网络经济时代,企业的生存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企业的运作提出了快速、灵活、应变的要求.本文从网络时代企业的市场运作特征出发,提出新时期的企业营销模式--ITCIT模式.  相似文献   
14.
宋代蜀学转型有三个大节点:两宋之际二程洛学传蜀,南宋前期南轩之学返蜀,南宋后期朱熹闽学传蜀;三大节点并非孤立的,且其发展变化,都同书院有密切关系。另外,文章还对以下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1.关于谯定与“涪陵学派”;2.“二江九先生”之名的由来;3.渊的学术活动;4.阳枋的学术活动;5.巴蜀学者之间的传承、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15.
蜀汉经学主要受到两汉巴蜀经学和荆州学派的影响,异于郑学而义合王学,兼顾今古文经,多图谶之学,通经用世。蜀汉经学家向朗、尹默、李仁及其子李撰皆受学荆州学派领袖宋衷、司马徽,颇得荆州学派真传。受巴蜀经学的扬雄拟经和杨谯谶纬学影响,王长文有拟经之作,谯周集谶纬学大成。蜀汉经学是三国时期经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虽规模稍逊曹魏,然而成就斐然,独具特色,对蜀学与曹魏、东吴、西晋三朝经学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6.
马移萍 《南方论刊》2006,(11):72-73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入世后国外媒介进军我国的压力,大众传媒的竞争不断白热化.而大众传媒呈现出的却是由"同质化"贯穿的纷繁芜杂.面对这芸芸种种的同质,大众传媒的"品牌"突显.鉴于此,本文以率先进行"品牌化"尝试的电视节目产品为例,理论与实例相结合,对大众传媒品牌构建进行探讨与论述,突出了媒介品牌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旨在对大众传媒初见雏形的品牌化有一定的认识和把握,并为相关人士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互联网络在教学中的应用,基于互联网络的教学成果的研究,基于互联网络的教学成果管理和推广几个方面,对"基于互联网络的教学成果"研究提出了一些基本建议和看法,旨在引起人们更加重视,思考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8.
退耕还林与粮食生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退耕还林是实现我国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而粮食生产的持续稳定增长又是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重要前提.在当前环境恶化的条件下,两者之间缺一不可.但怎样退,退多少,才能既改善生态环境,又实现我国粮食供需的平衡呢?本文认为需要合理划分耕地与退耕还林地的界限,实现社会总效用最大化;需要加决粮食生产技术进步速度,提高耕地的粮食生产率,实现退耕还林的持久稳定.  相似文献   
19.
突出特色探索环境工程课程建设新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发挥学校多学科结合优势和专业特色,进行环境工程课程建设与学科建设的实践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1994年,国际互联网进入中国大陆,从那时起网络文学也就在中国大陆正式产生了。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网络文学这一文学家族的后来者却异军突起,急剧飙升,大有“喧宾夺主”之势。它迷离的异彩、独特的言说方式、别具一格的审美追求使它在令人为之激奋、令文坛生机焕发的同时,也使世人感到了强烈的震动和隐隐的焦虑。新生的网络文学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文学理念,改变了传统文学创作和接受的方式,刷新了文学存在的景观,部分地改变了传统文学的价值和功能。在它的面前,传统文学的神性品格显得时过境迁,迂腐落伍,文学的神圣感遭到了亵读,传统文学的游戏规则或者失败,或者遭到挑战,传统文学面临着被“格式化”的危险。何为文学,文学何为,再次成为了一个迫切要求解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