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58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9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14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1163篇
理论方法论   78篇
综合类   929篇
社会学   1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75篇
  2013年   58篇
  2012年   97篇
  2011年   108篇
  2010年   110篇
  2009年   102篇
  2008年   94篇
  2007年   176篇
  2006年   161篇
  2005年   136篇
  2004年   124篇
  2003年   135篇
  2002年   133篇
  2001年   103篇
  2000年   79篇
  1999年   67篇
  1998年   55篇
  1997年   46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4年   3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81.
知青作家在 80年代表现出“神奇土地”拟构型、“知青苦难”状写型和“远村岁月”感悟型三种精神姿态。其共同的心理基点 ,是知青时期“生命乐园”失落后的命运自悲情结。心理逻辑分别表现为“殉道”意愿及其自我维护、自命优越及其自悯自谅、自伤身世及其对乡村的“他者”意识  相似文献   
82.
陈马癸《文则》考察修辞现象的方法至今仍有意义。着眼于汉语修辞学史 ,从“假之以渔”,而不是“假之以鱼”的角度 ,可发现《文则》中蕴含着素朴的辩证综合法、直观分析法、有限演绎法 ,实在难能可贵 ,值得今人批判地继承  相似文献   
83.
李桂奎 《学术交流》2003,(12):153-157
《西游记》"四众一骑"取经队伍的构成并非来自某几位天才作家信笔所至的向壁虚构,而是凝结着九百多年来人们的集体智慧以及吴承恩本人处心积虑的文化思考,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密码。首先,这支队伍建立在相生相克的"五行"观念基础之上,是一种带有神秘文化色彩的哲理构成。其次,"四众"的形象塑造兼顾了古代社会"四民"阶层的精神风貌,显示了他们的角色功能。另外,这支队伍的组建还吸取了元代以来中国古代戏剧与评书相对稳定的"四大角色"巧妙搭配的经验,体现了艺术角色设置的特点。  相似文献   
84.
绝对存在是现象学与华严宗的同一旨归。现象学的绝对存在世界"生活世界"与华严宗的绝对存在之境"法界缘起"具有内在同构性,二者同样是可用经验直观把握的意向性意义世界。而审美则是生活世界与法界缘起共有的内在旨趣。  相似文献   
85.
当前我国美学研究严重脱离审美实践,这种脱离使得美学研究缺乏生命力和创新力.中国传统的审美文化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鲜活生动的感性体验世界.继承传统的真正秘密在于挖掘、体会、并在生命个体身上复活这种灵动鲜亮、清新刚健的生命状态,使这些内化在我们现实人格之中.就是说,这种"生命形式"的复活才意味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复活.  相似文献   
86.
《神思》与《物色》在认知观上是统一的。刘勰提出了以"学"、"理"、"阅"、"致"、"宝"、"才"、"照"、"辞"为要素的修辞心理结构观。刘勰重视感知、想象等在修辞认知过程中的存在、特征、功能,注重对修辞认知个性特征的探讨,总结出了诸如"博而能一"之类的修辞认知方式。《文心雕龙》体大虑周、博大精深,其修辞认知观是可信的、难能可贵的。  相似文献   
87.
尚未完成的"现代"--也谈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分期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中国现代文学的上限应该定在晚清,而非"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追求并未止于1949.1949只是政治划界,此后中国文学发生了许多激变,呈现出复杂的现代性样式.晚清至今的中国文学仍然属于尚未完成的现代.通常所谓从"五四"到1949年"现代文学"应该作为特殊的学术史概念来使用,而1949年至今的"当代文学"则应该理解为一个文学批评而非文学史的概念.以往所谓的"现当代文学"只是一个暂时性的提法,似乎应该为重新作出解释的现代文学所取代.  相似文献   
88.
抗战爆发:中国20世纪文学史上的重要分界线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认为 ,抗战爆发是中国 2 0世纪文学史上一个很重要的分界线 ,此后 ,中国文学开始了一个很长的“共名”时期 (这个时期的下限尚有待确定 )。论文同时指出 ,鲁迅去世与抗战爆发在时间上几近重合 ,是这一分界能够成立的关键 :这一重合直接标志了战前新文学的某种精神的终结  相似文献   
89.
"把"的宾语的句法、语义和语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三个平面的理论,分析"把"的宾语句法、语义和语用方面许多新的特征."把"的宾语不是动词的宾语前置,不是"把"后小句的主语,也不是后结构主语,它就在"把"后,是介词"把"的宾语;"把"的宾语是受动词支配和影响的成分;它不应当分析为主题.  相似文献   
90.
论康德审美四契机理论中二、四契机之异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康德审美四契机理论由于其以逻辑统辖心理的理论形态,形成了“审美矛盾结构”。人们对如何理解这一矛盾结构,如何看待其中第二、第四契机历来聚讼纷纭。本文抓住审美矛盾结构的“合”的环节,从康德哲学、美学体系出发,在四契机理论的整体把握中辨析二、四契机之异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