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3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3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3篇
丛书文集   146篇
理论方法论   17篇
综合类   133篇
社会学   9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51.
雷蒙德·威廉斯对于“文化”概念的追溯和考察为当代英国文化研究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在《文化与社会》一书中,雷蒙德·威廉斯批判了工业主义所带来的社会弊端和人性异化,从艺术和民主等视角阐述了文化如何去追求人性完美,并在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对立分析中阐释了共同文化的形成.雷蒙德·威廉斯通过“工业”、“民主”、“阶级”、“艺术”等范畴考察了“文化”概念的内涵形成,并提出“文化是一种整体的生活方式”论断.雷蒙德·威廉斯强调了文化概念的批判性,使之成为衡量社会发展和人性完美的一种尺度,拓宽了文化的内涵使之延伸到整个社会生活中.  相似文献   
52.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统筹部署,置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强调“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功能,构成“三位一体”新论断。历经分立为革命服务、单向度线性影响的初生萌芽、联动整合发展的初步形成、创新连接交互的正式形成四个阶段的历史探索,这一过程体现中国共产党对三项工作的准确研判和科学调整。“三位一体”新论断守党性与人民性统一的方向立场之正;守马克思主义教育、科技、人才思想中国化时代化的魂脉之正;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科技、人才思想的根脉之正。在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逻辑下,把握“三位一体”更具战略性、系统性;教育是前提与根本,强化坚固度;科技是支撑与纽带,增强协调度;人才是主体与目的,提高促进度;创新是连接点,确保流畅度。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遵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之“守正创新”方法论,体现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关系,推动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释放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合力。  相似文献   
53.
54.
55.
纵观巴迪欧的整个思想进路,对于共产主义的强烈追求是其初衷和归宿。国内围绕着巴迪欧共产主义理论这一问题出发,形成了三种主要的解读方式:第一种是将巴迪欧的共产主义解读为一种观念,认为观念是首要的东西。第二种是将巴迪欧的共产主义解读为一种政治行动,提出如何实现政治模式的创新。第三种是从革命、主体和社会主义等方面评价巴迪欧的共产主义理论的激进性。  相似文献   
56.
新时代政治胜任是高校辅导员职业属性的本质规定,是满足学生政治需要的必要条件,是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现实诉求。辅导员政治胜任力是基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和辅导员的政治属性、核心政治职能、育人目标等直接相关的知识、技能、价值观、职业角色、自我概念和动机的能够测量的核心个体特征。构建逻辑上,政治信念是根本,政治意志是核心,政治理论素养是基础,政治实践能力是关键。提升辅导员政治胜任力,要做到:涵养辅导员职业生态,激发政治信仰;明晰辅导员职业愿景,强化政治意志;完善辅导员培训体系,提高政治理论素养;聚焦辅导员专业发展,提升政治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57.
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的《人民日报》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宣传各项方针政策的重要阵地,其社论也是反映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理念的窗口与桥梁。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来,《人民日报》七一社论党建话语变迁折射出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理念的嬗变。研究表明,党建理念的稳定性与发展性统一于党建理念的现代性。以“人民”“社会主义”“领导”“群众”为代表的党建话语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理念的守正笃行,以“革命”“斗争”为代表的革命话语在党建中的地位移易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对纯洁性的党性追求,而以“改革”“建设”为代表的党建话语则表明作为学习型政党的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的政治品格。  相似文献   
58.
○吴老师 ,近几年来 ,您在学术研究上一直致力于阐发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意义 ,我的这一判断是否准确 ?●是的 ,大致如此。我近期的学术致思主要集中在两个密切相关的问题上 :在当代的历史和哲学语境下理解马克思的哲学 ;依据马克思的哲学去领悟当代世界 ,以求切中当代社会问题的核心 ,从思考这两个问题出发 ,试图在存在论根基处揭示和阐明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意义。○马克思哲学之当代性的探讨现在似乎逐渐热了起来。不过我觉得 ,您很早就提出这个问题 ,而且在论著或讲课中对此都有自己的阐述思路 ,令人耳目一新。学界对您的研究成果的重视也颇能…  相似文献   
59.
在马克思的视域之下,社会乃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在这个"社会有机体"中,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各个要素均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思想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视角。将"国家治理现代化"置于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畛域之下,对其进行总体性透视,这样方能对其有一个更为全面的把握。"国家治理现代化"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及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的论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的思想,是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在当代的鲜活体现。  相似文献   
6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