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4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6篇
管理学   33篇
民族学   3篇
丛书文集   169篇
理论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587篇
社会学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57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58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57篇
  2004年   58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09 毫秒
21.
作为题跋文革新的最大推动力量,苏轼最先将杂录题材引入题跋创作实践,融会贯通游记、史书、传记、小说、经文等多种文体风格,形成了受各类文体综合影响而出现的文备众体的新题跋文。  相似文献   
22.
谢昭新 《江淮论坛》2012,(1):149-153
胡适作为《淮南子》思想研究的首创者,其贡献主要表现在:一是对《淮南子》思想属性的辨识,二是对《淮南子》“无为与有为”思想的论析,三是对《淮南子》政治思想的发掘,四是对《淮南子》“出世”思想的探研。胡适的贡献不仅在对《淮南子》思想研究的全面深入的开创性上,而且为中古思想史研究提供了诸多方法论的学术路径,这对后世治学具有极大的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23.
六言诗作为一种特殊的诗歌形式,滥觞于先秦,发生于西汉,发展于东汉至魏晋南北朝,在盛唐时期出现了一个小高潮,一些著名的诗人如李白、杜甫、王维等皆创作了六言诗,而他们笔下的六言诗篇大多呈现出“风趣”的艺术风貌,即风神俊逸、趣味非凡,这与盛唐的社会气象以及这一阶段六言诗自身特点密切相关。这一艺术风貌对宋代及以后的六言诗题材范围与表现手法有着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4.
25.
在支遁"即色游玄"的般若空观和"模山范水"的诗歌创作影响下,谢灵运形成了"融合玄释,模写山水"的山水审美观;开创了"以山水通于理道"的创作模式;形成了独特的景、情、理交融的艺术个性。通过山水之游,诗人暂时将身心从世俗中解脱,在"即色游玄"的思想引导下,进入一种自由无待的审美状态,在静观物色之美中更深刻地领悟到人生的真谛。  相似文献   
26.
叶永胜 《天府新论》2012,(5):150-153
重述神话是神话流播、传承的一种形式,也是一种文学创作传统。通过重述,我们可以穿越时间隧道,触摸先民的诗性智慧;在古今相通的境遇中,展开对当下生存的知性探讨。神话的固有特性是象征性,它有着极强的包容性,为人类思维、社会行为及艺术实践开拓了一个几乎无限的意义空间。借重述神话以表达人类情感,述说现代人的精神苦闷、理想与追求,这是现代人关注自身、拯救失落的自由本性、创造力和生活激情的体现。  相似文献   
27.
方东树把文、理、义作为诗文鉴赏的审美对象,并构建三者审美标准,不仅有整体上的体悟之论,更有具体而微的审美范式阐释,突破传统诗歌鉴赏的模糊性;以“通其辞“通其意”为视角,构建“局部—整体—局部—整体”交互往复的鉴赏途径,深入到事理、文理、心理三者的赏析,此其对“通其辞,通其意”的创新;把“知人论世”作为诗文鉴赏的基本原则,不仅考量诗歌的社会功用,又考察诗人作品的时代色彩,扩大了“知人论世”的功用.这些鉴赏理论不仅有桐城派师承因素,更有汉宋兼容的学术文化背景;构筑了桐城诗学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批评意义.  相似文献   
28.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巫术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传统巫术、佛教巫术、道教巫术为了争夺自己的信众,呈现出并存而又竞争的状态.之所以出现竞争,是因为它们具有同质性,即多表现为治病、求雨以及预言等方面.这种竞争多体现为巫佛之争与佛道之争,巫道之争则比较少,竞争的结果多为佛教取得最后的胜利.佛教巫术的胜利说明佛教已经深入民心,取得了民众的认可与信任.  相似文献   
29.
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角度来研读就会发现,《月牙儿》小说文本充满了女性意识。具体表现在文本的情绪化结构、女性话语表达、男性缺席结构、女性的自省以及性欲等方面。作家老舍从小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以其对贫困的独特理解,他所呈现的女性形象既在显示下层妓女生活悲惨境遇的同时,又表现了强烈的女性独立意识。主人公的独立精神被现实的黑暗所吞没使小说的悲剧性达到了高潮。  相似文献   
30.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西方文化交流、碰撞日趋频繁,“跨文化美学”研究成为世界美学研究新的发展路向之一。在认识到“跨文化美学”研究的未完成形态之前提下,试图从文化语境、美学新质、研究方法、学科关联域等不同方面阐发跨文化美学研究的当下意义与合法性问题,以期对跨文化美学研究的学科建设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