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99篇 |
免费 | 15篇 |
国内免费 | 6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37篇 |
民族学 | 3篇 |
丛书文集 | 170篇 |
理论方法论 | 8篇 |
综合类 | 597篇 |
社会学 | 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14篇 |
2022年 | 15篇 |
2021年 | 23篇 |
2020年 | 19篇 |
2019年 | 24篇 |
2018年 | 7篇 |
2017年 | 17篇 |
2016年 | 14篇 |
2015年 | 27篇 |
2014年 | 57篇 |
2013年 | 45篇 |
2012年 | 33篇 |
2011年 | 38篇 |
2010年 | 44篇 |
2009年 | 58篇 |
2008年 | 56篇 |
2007年 | 52篇 |
2006年 | 43篇 |
2005年 | 57篇 |
2004年 | 58篇 |
2003年 | 34篇 |
2002年 | 26篇 |
2001年 | 20篇 |
2000年 | 13篇 |
1999年 | 9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6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51.
王若琼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0(3):80-83,87
柳经常出现在我国古代抒情文学作品中,成为一种具有特定内涵和独特意蕴的文学意象。拟从柳意象的原型内涵入手,对《红楼梦》中柳意象的艺术表现进行梳理,试探讨其作为叙事文学对柳意象内涵的继承和深化。 相似文献
52.
53.
论清中叶学术发展的三个转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嘉庆、道光以降,风行一个多世纪之久的考据学风渐趋走向衰落,中国学术的发展呈现出三个转向:一是今文经学的复兴,二是汉学的义理化倾向,三是宋学势力的回潮。清中叶学术的三个转向,是学术自身的发展规律决定的,同时也是在当时恶化了的政治、经济、风俗形势下对乾嘉考据学术之反拨。三个转向规定了近代学术的发展方向,是清代学术发展史上的转捩点和重要环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4.
义利关系与社会财富分配直接相关 ,在社会生产关系转型时期总是受到人们的特别关注。我国学术界多认为“孔孟主张义利对立 ,尚义排利” ,这是对孔孟极大的误解。从孔孟的言论和行动看 ,他们“重义而不轻利” ,“尚义而不排利”。儒家义利观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经过了两次蜕变 ,这是孔孟义利观被误解的主要原因。为了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新的义利观 ,必须区分儒家义利观的精华和糟粕 ,批判地继承孔孟义利观中的合理因素 相似文献
55.
江守义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6(1):95-100
沈从文关注文学中的生命表现,用生命来充实文学,推崇生命的神性,认为文学之美就在于表现生命,由此形成“美在生命”的文学理想,在文学中追求一种真、善、美合而为一的理想人生.这种文学理想的实现需要三个方面的合力:作家对生命的静观、用生命体验来阅读“社会”、用勤奋写作来表现生命之美. 相似文献
56.
由康德哲学所开示的"经验"与"超验"的"二向度"致思理路是个重大的哲学问题,也是中西思想文化、学术命意相对待的关捩所在.以此反观诸如王元化对黑格尔、卢梭的反思,张世英"新哲学"的"本体僭越",王国维"哲学之困"的致思根源等都会给人以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7.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Z2)
论述类文本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理性精神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任务分析是一项在现代心理学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教学设计理论和技术,对论述类文本的教学设计提供了有益的启示:首先,分析学习结果类型,设定教学目标;其次,分析学生起点状态,确定教学内容;最后,分析学习条件,选定教学方法。用任务分析指导论述类文本教学设计,可极大地提高其科学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58.
59.
由<新青年>招惹的"文白之争"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焦点话题.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也一直是作为中国历史文化转型与进步的标志予以认可和首肯的.今天,我们重新审视由那一缕由"白话文"招惹的现代性思绪带来的偏至,倍感话题的沉重.在我们共享现代性的同时,有必要对其招致的致命"自负"以及其他予以充分的提防.毕竟,现代性的两副面孔潜存于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相似文献
60.
何丹丹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88-90
朱光潜和宗白华在各自的论著中都对中国古典诗学的“观照艺术”作了细致的分析和多重解读.朱光潜在前期美学思想体系中主要提出“美是主客观的统一”、“审美是形象的直觉”等重要观点.宗白华也以其颇具特色的“散步”美学,立足于艺术本体与生命经验的分析,将中国古典美学与现代观照方式相结合,建立了“艺术的、有我的、自由的”审美体验论,拓展和深化了中国古代审美的“观照哲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