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4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6篇
管理学   33篇
民族学   3篇
丛书文集   169篇
理论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587篇
社会学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57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58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57篇
  2004年   58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791.
陈欣  鲁涛 《云梦学刊》2011,32(5):41-45
潘啸龙先生的楚辞学研究融旧学新学于一炉,运用多学科知识多角度、多侧面综合考察,显示出宏阔的学术视野和鲜明的当代意识。敢于打破前人成说,对权威提出挑战并勇于辩驳纠误,显示出鲜明的研究个性和争鸣意识。对楚辞研究中的热点、难点反复思考,不断深入探索,提出一系列既切合客观实际又有根据的新见解。  相似文献   
792.
“后理论时代”是人类在后现代盛行之后所进入的一个时代。在此时代,人类面临着环境恶化、过度消费、数字化生活等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困境。后理论时代人类面临着双重使命:既要重建理论,也要重建生活。理论要重振雄风,必须既要反对理论主义,也要超越后现代主义。具体道路可以有三条:坚持生活伦理,反对理论主义;坚持复杂思维,超越后现代主义;坚持思与诗合一,走向“活的理论”。  相似文献   
793.
张永清认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在当代面临严峻挑战,亟需构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当代形态,这就需要重视文学批评的理论建设与创新,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史的研究,切实恢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实践性,等等。江守义认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有美学标准和历史标准两个方面,后来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则主要继承发展了历史标准方面的内容,并将其演变成文艺政策,此一现象应引起我们的审视与反省。胡亚敏认为,马克思艺术生产论提出的艺术生产不仅具有商品属性、更具有审美属性的这一论断,在今天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清醒地认识艺术生产的这一特殊性,对当代中国文坛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794.
红色革命是一种启蒙,是一种与新文化启蒙存在脉络联系又有着区别的新启蒙,它的启蒙主体,是中共党;启蒙对象最主要的是知识分子,也包括农民;而在启蒙效果方面,它纠缠于启蒙与神话:在反击和解构神话的同时,又结构了一种新的神话.  相似文献   
795.
在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以关中地区的自然景色、风土人文为题材,体现关中地域特色的诗占有显著的比例。关中水深土厚的自然环境使其诗具有高远空阔的地貌特点;安土乐生、自给自足的农耕文明使其诗具有朴澹安恬的风土人情;开放包容的时代文化氛围与平和安宁的个性又使其诗具有了廓落雍和的胸怀气度。  相似文献   
796.
程晶晶 《南都学坛》2005,25(4):49-49
2004年恰值王国维《〈红楼梦〉评论》发表100周年,俞晓红教授的新著《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笺说》(下简称《笺说》)在此时出版,就具有了特别的纪念意义。《笺说》一书既对百年来《〈红楼梦〉评论》研究成果的总结做出尝试,又为今后的研究者去伪存真扫清障碍。该书一方面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剔粗取精,将其中的思想精华展示给后人;另一方面对长期存在的文本的误读、意义的误解作了辨析,在对一些错误观点反拨的同时,既破且立,提出了自己新的观点。《笺说》一书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对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的文本进行笺注和解说;二是就其中…  相似文献   
797.
老子“婴儿”说主要是用“婴儿”这个意象来进行阐发。本文拟从三方面来把握老子的“婴儿说婴儿”意象的 溯源,内涵及影响等,以期从中国道家哲学源头来把握这个意象,以此把握老子“婴儿”之说。  相似文献   
798.
包公文学作为一定历史条件之中的主体精神实践产物,其所内蕴的道德理性经由文学阐释,本然地激发起深植于民族精神谱系中的主体德性的普遍呼应。包公文学经由阐释而来的意义生成性,促使在历史传统中彼此相连的阐释主体克服自身的个体性,彼此联结而成建立于意义联系之上的理解共同体。包公文学的发生是一种表达集体意志的意义生成事件,社会大众不再是以个体,而是以意义共同体的形式完成了集体性伦理意志表达。因着共通性的阐释前结构的建构,包公文学所内蕴的道德理性与社会个体本质力量深切对应,由统一的阐释机制所支配的,生产者、文本与阐释者于其中交融共生、协调共通的阐释共同体由此确立,并因之锚定了包公文学建构社会意义空间的伦理形塑面向。  相似文献   
799.
8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