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2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92篇
综合类   2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谢灵运在钟嵘<诗品>中具有双重的意义:一方面,谢灵运乃文人五言诗创作中最具现实性的典范,其创作实践对于当时诗坛声律之忌、险俗之调与隶事之风这三大弊端最具现实指导意义;另一方面,谢灵运的某些诗歌主张及评论又对钟嵘有着全面而深刻的影响,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决定了<诗品>中诗论的走向与诗人的定位.  相似文献   
62.
刘涵华 《殷都学刊》2010,31(1):146-148
暴希明先生的新作<汉字文化论稿>是近期国内出版的汉字文化研究方面的一部优秀论著.该书选取独特视角,从多方面揭示了汉字本身所隐含的历史文化信息,资料翔实,考释精当,新见时出.表述方式质朴平实,绵密劲健,是一部学术性和平易性兼备的力作.  相似文献   
63.
文化软实力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有机组成部分,国学经典则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基石。国学具有民族性、包容性、现实应用性,其核心经典的生成早于任何文化流派。国学经典又是国学应用的结果,其文化指向受时代、意识形态的影响。国学经典传承对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作用,具体表现为:促进文化传承和创新,提升国人文化素养和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认同感,汇聚民族复兴力量。针对不同的教育阶段和教育体系,实施国学经典传承的策略有很大区别。  相似文献   
64.
刘荣琴 《殷都学刊》2008,29(1):118-120
语言中同义词语出现在相同的句法位置上为我们提供了多样化的表达方式,而有些出现在相同的句法位置上的非同义词语也可以互相置换且并不影响句义表达。这促使我们从句法框架的结构语义条件上寻求解释。本文就出现在相同句法位置上的“不”、“都”、“也”的不同用法入手,分析了句法结构对相同句法位置上的非同义词语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65.
文学作品中屡屡出现的母亲弑婴现象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其中,美狄亚弑子是为了报复丈夫的始乱终弃,为了反抗不合理的父权制;阿兰弑子则是为了减轻丈夫的负担,与自然灾害抗争;塞丝弑子却是为了避免孩子重返奴隶制的魔窟,是对奴隶制压迫的惨烈反抗。她们在揭示父权制和奴隶制对女性压迫的同时,也揭示了女性在与父权、自然、社会制度斗争的勇气和理性,为女性奏了一曲悲歌。  相似文献   
66.
清末民初,小说家偏爱选取同时代新闻作题材,形成了小说依靠新闻信息展示现实世界的创作模式.新闻的热点选择和言说立场影响了近代小说的创作,使其确立了跟随新闻同声应和的互文性写作策略、百科全书式的叙事风格和通俗教科书的创作主旨.然而,这种由新闻信息支撑起的表象现实,既无力将近代小说的书写重心由叙事转向写人,也无法扭转近代小说工具主义的叙事立场,更打碎了小说创作的艺术原真性,使其沦为毫无艺术光晕的新闻复制品.因此,在新闻影响下忘却了审美纬度,仅依靠认识纬度和伦理纬度而存在的近代小说,虽然实现了干预现实的社会功能,却无法完成小说审美的现代性转型.  相似文献   
67.
1978~2000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关键期,中国民间文学事业发展和理论研究也迎来了繁荣期.作为民间文艺研究重要组成部分的民间小戏研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其主体地位得到初步确认;研究者对民间小戏的概念范围、起源发展、文本特征、音乐唱腔、表演形态展开全方位的本体研究;民间小戏研究的重心从以文学艺术为主转向以文化研究为主;文学、美学、戏剧学、音乐学、民俗学、人类学、宗教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在民间小戏研究中广泛运用,民间小戏的社会性、民俗性、生活性、仪式性、审美性等特质呈现出来.这一时期的民间小戏研究走向更开阔的学术视野、更深刻的理论阐释、更精微的实践分析.  相似文献   
68.
69.
南宋词人蒋捷《竹山词》的开放词风,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融入骚意与曲趣,二是散文化、议论化,三是多种形式试验,四是模拟、融化南北宋豪放、婉约诸家。在博采众长、融合诸家的基础上,蒋捷词显示出淡漠中潜沉咽、流畅中有蕴蓄、绮丽中见清奇、柔婉中露豪逸、俚俗中参雅趣、疏落中显缜密、陈熟中透尖新的自家面目,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在南宋词史上占有一席突出的位置。  相似文献   
7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