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5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7篇
管理学   227篇
劳动科学   9篇
民族学   5篇
人才学   15篇
人口学   14篇
丛书文集   236篇
理论方法论   30篇
综合类   395篇
社会学   27篇
统计学   190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65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91篇
  2010年   79篇
  2009年   105篇
  2008年   132篇
  2007年   165篇
  2006年   116篇
  2005年   93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1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9 毫秒
91.
产业集聚是一定区域内某种特定产业或某些不同类型产业的高度集中,其核心是形成这些产业的比较优势。产业集聚作为一种新的产业组织形式,它不仅完善和丰富了产业组织理论,而且,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产业集聚机制对产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和所产生的效应将是巨大的。区域产业集聚的效应,集中体现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上。  相似文献   
92.
浅谈刑事诉讼中的回避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避制度源于司法公正 ,目的是保证司法人员中立 ,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防止诉讼上的角色冲突以及先入为主。我国历史上有诸多关于回避制度的规定并有可借鉴之处。我国目前的回避制度还存在一些缺陷 ,应当完善立法、更新观念。  相似文献   
93.
论国际产业转移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慧倩 《江汉论坛》2007,(10):43-46
国际产业转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在该系统内包括各方不同的主客体和不同层次的活动,其机制运作的直接结果是产出的空间转换(指某一产业的生产从某一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国家或地区)和产出效率的变化(生产要素构成和成本构成发生改变,即生产函数发生改变).本文将从机制角度分析国际产业转移的条件、国际产业转移的原因、国际产业转移的过程和国际产业转移的效应等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94.
城镇化视阈下的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模型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乐杰  沈蕾 《西北人口》2014,(3):90-95,101
新型城镇化和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相互依存,互相促进。自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颁布以来,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但他们应具备什么素质,目前仍未形成一致观点。本文使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城镇化视阈下的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模型,包含四个维度:基本素质、经营能力、职业认同和生态素质。结果表明,职业认同的权重最高。该模型可以为政府部门制定新型职业农民的认定和培育政策以及农民个人的职业发展提供指导,也为后续深入研究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95.
殷允杰 《学术交流》2006,(10):83-86
旧制度学派认为制度、组织、权力是影响经济运行的重要变量,在自发运作的市场环境下,这些变量的相互作用会引发一系列的经济问题:资源的制度性稀缺、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贫困和宏观经济动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物品的商品化范围的界定也十分重要,规范的缺失会导致一切物品泛商品化,导致社会正义的丧失。市场必须在“集体行动”的约束下运行。制度学派关于市场制度的这些理论观点在当代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目前,政府应重视对消费者和生产者行为的引导,要注意社会不同群体间权利不对称问题,注意利用法律手段来解决一些宏观经济问题。  相似文献   
96.
论公司治理问题的表现形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的直接影响下,公司治理开始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并进而形成了公司治理改革的全球化浪潮。公司治理的重要性在于它是企业竞争力最重要的基础软件,良好的公司治理特征是国际优秀企业所具有的共性。本文归纳了现代公司治理问题的六种表现形式,希望籍此为打造遏制治理问题的有效治理机制提供相应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97.
张子中 《学术交流》2006,(9):133-136
目前,我国对生态城市的研究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忽视城市制度建设、城市人际交往关系、城市的精神生活等非物质方面。实践表明,单纯依靠经济技术的力量是不能彻底解决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所以,精神生态建设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城市精神生态对正确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造成自然环境恶化的深层次原因与城市精神生态危机有关,并且,城市精神生态严重危机有可能带来整个社会的危机。因此,营造健康的城市精神生态,必须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端正对城市的认识,摆正政府的位置,加大对社区的文化建设,在全社会普及生态教育。  相似文献   
98.
柴秀波 《学术交流》2007,23(1):24-28
意义作为人生存的一个重要维度,使人的生存呈现出一种“立体性”,一旦意义的维度被遮蔽或没有得到充分的彰显,就会使人的生存陷入一种“平面化”的状态。如何使人们明了生存的意义本位,扬弃当前的平面化生存状态,实现人的一种“应然态”的立体化生存,这是“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的哲学所应探讨的一个重要的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99.
针对我国面临的日益严峻的能源与经济发展的矛盾,从能源优化配置的角度出发,探讨了能源约束条件下第二产业的结构调整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具体研究思路是从我国第二产业的投入产出表入手,计算各行业的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并与万元GDP能耗进行多角度聚类,进而运用聚类分析的结果,结合经济可持续发展背景下我国第二产业结构的调整需求及各产业的实际发展状况,阐述了不同产业能源配置的配额、定额及价格策略及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0.
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农超对接兴起,电子商务得到应用。对胶东半岛农产品流通现状、高陵镇和振华量贩超市的农超对接模式进行研究后认为,农超对接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流通环节过多等问题,但信息服务滞后等问题依然存在;创新性的资源整合流通模式适合当地农产品流通环境并能够通过电子商务解决信息问题,并减少农产品供应链中所浪费的物流成本,提高供应链各成员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