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8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7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29篇
社会学   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1.
技术作为一种解放性的力量,是儿童获得主体自由的存在方式。技术决定着生活世界的背景,以先在的方式融入生活进而建构儿童自身。技术世界通过丰富儿童的学习选择,延展儿童的交往空间及激发儿童的创造本能,反向确证技术对儿童生活世界的意义规定性。反思技术的资本逻辑、控制逻辑和教育逻辑,有利于对儿童美好生活愿景的技术限度做批判性的审查。  相似文献   
12.
学习者画像作为大数据学习分析的一个分支,能够实现数据资源的筛选与整合,有助于实现精准教学。以目标为导向开展基于学习者画像的精准教学干预需要系统设计。首先依据布卢姆教育认知目标分类理论,制定面向认知的行为目标分类及其数据指标以及精准结果目标分类体系;然后构建目标导向的学习者画像模型,以学习者的兴趣特征、行为特征、知识水平为基点绘制画像,精准区分学生,诊断教学问题;再基于学习者画像结果,从目标、行为、结果角度对目标精准分层,进而开展个性化资源推送、风险监督与预警、同伴对话反馈、反思性评价等系列化精准教学干预。实践应用结果表明:基于学习者画像的精准教学干预在行为目标、结果目标提升及教学主体满意度方面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追求的重要目标。课堂活力是师生在有序的教学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良善的发展状态与能力。人们有时把课堂活力形式化地理解为丰富的活动、活跃的气氛、忙碌的状态等外在表现,而真正的课堂活力具有指向师生的良善发展、注重知识的意义建构、根植真实的教学实践、彰显制度的人性关怀的基本特征。培育课堂活力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面开放,联通课堂教学内外交流的信息通道;动态迭代,塑造建构与解构交替的课堂耗散结构;反思优化,打造理智与情感交融的人性课堂。  相似文献   
14.
教学传统现代转化是教学传统融入并推动教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它是教师意识到头脑中的教学传统,不复古泥古、不简单否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进而内化其精华部分,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不断补充、拓展、完善,使教学传统与教学实践相适应的过程。教学传统现代转化的过程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主要经历意识与理解、甄选与内化、改造与拓展、生成与外化四个阶段,并且各个阶段之间有机交融、相互推动。  相似文献   
15.
促进以微信公众平台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与思政育人工作的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但新媒体平台仍处于信息纷杂的互联网大环境中,内容、形式、运营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对此,需转换思政宣传思维、优化思政育人内容质量,拓展高校思政育人深度广度、丰富创新思政育人实现形式,推进高校新媒体建设、打造专业化思政育人团队,助力建构融合发展、高效科学的高校思政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6.
王真真  赵昌木 《东岳论丛》2019,40(4):133-139
西方知识人角色的变化与社会生产方式和结构的变化息息相关,在西方社会文明史进程中,知识人的身份特征随社会变迁在三个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景象:前工业化社会的知识人地位是无尚荣耀的,经过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洗礼后,知识人以知识为工具,协助打破传统社会枷锁,推动社会向现代化转型;现代社会中,知识人以知识为武器,充当着社会的批判者和专业领域的精英,自觉地成为社会良知的话语捍卫者;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进入后现代社会,知识人迷失在虚浮的消费世界里,知识武器大权旁落,虽然他们被糖衣炮弹包围着,但依然坚守着自己的道德底线,承担着防患中产阶级社会异化的责任。知识人本身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积淀,其身份和所处的社会地位是随时代发展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17.
鲁迅的教育思想谱系中,"立人"是核心的内容。在近代中国救亡与启蒙的大背景下,鲁迅以"人"的自身建构为主题,力图唤醒个人意识,解决长期在封建制度压制下的国民性格问题,是十分具有现代性和前瞻性的教育思想。鲁迅的"立人"教育观批判地接受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近代文化启蒙新潮和西方文化资源中的合理成分,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  相似文献   
18.
19.
在经济发展、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价值观念的混乱,使部分教师在职业道德上表现出教育精神的缺失、人性沉沦以及职业精神的欠缺。教师职业道德的缺失与现代教育价值观的转变,与教师个体能力的不足息息相关。在教育伦理视阈中,可以从建立教师职业道德的价值观念,以制度保障教师知行合一,依靠教师个体的自觉与自律入手,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  相似文献   
20.
陈鹤琴是我国现代学前师范教育的开拓者与奠基人,长期关注并投身幼儿教师培养事业,不断更新并发展其幼儿教师理 念。早年教育经历形成了陈鹤琴对教师职业的初步认知,师范教育办学使陈鹤琴确立培养中国化“活教师”的志向,积极开展 “活课程”“活教法”实践探索。新中国成立后,陈鹤琴提出教师应自我改造为“人民的教师”。从“活教师”到“人民的教师”,陈 鹤琴始终强调幼儿教师同时肩负保育幼儿和服务社会的双重使命,积极呼吁提升幼儿教师社会地位、保障幼儿教师工资待遇, 并持续开展课程教学改革实验,以确保幼儿教师得到系统专业的训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