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4篇
  免费   19篇
管理学   93篇
民族学   4篇
人才学   4篇
人口学   4篇
丛书文集   171篇
理论方法论   38篇
综合类   728篇
社会学   25篇
统计学   2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102篇
  2013年   112篇
  2012年   139篇
  2011年   190篇
  2010年   105篇
  2009年   84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6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24 毫秒
71.
从企业家精神的内涵和外延两个角度对企业家精神的定义进行整合,从个体特性、行为特性和与环境相结合的特性整合企业家精神的内涵,同时将企业家精神的外延划分为个人层次、组织层次和社会层次三个层次范围。从而进一步得出企业家精神的研究框架,并在框架的基础上分析当前国内研究的不足。最终,根据对企业家精神的深入分析,预测出企业家精神未来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72.
以浙江省11个市为研究对象,在借鉴众多学者对城市旅游竞争力指标体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旅游发展竞争力和区域发展水平两方面构建一个多层次、多目标的城市旅游综合竞争力评价模型。运用熵权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在对旅游发展竞争力和区域发展水平评价指数进行测算的基础上进行时空格局差异分析,并通过相关性分析阐述二者之间的定量关系,为浙江省各地级市提高城市旅游综合竞争力提供参考依据。采用TOPSIS逼近理想解的方法对浙江省11市的城市旅游综合竞争力及其两部分重要构成进行排名比较,动态把握其时空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73.
旅游业具有综合性和开放性两大行业特征,客观上决定了区域旅游发展必须突破城市边界,形成城市旅游网络组织,全面开展区域旅游合作。由于各城市旅游在网络组织中结构的差异性,致使其在区域内的地位与作用也不尽相同。通过对山东省城市旅游网络组织结构的分析,反映山东省城市旅游网络下各城市旅游网络结构(网络规模、密度、约束度及中心/边缘等)的差异性,并提出优化区域城市旅游网络组织结构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74.
2007年次贷危机之后,信用评级问题引起了包括银行等金融机构以及企业本身的高度关注。信用评级简单理解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将贷款客户进行分类,产生一系列的级别,因此其核心算法可以理解为是经典的多分类问题。随着近20年来机器学习的发展和兴起,越来越多与之相关的技术被运用到信用评级的工作中。  相似文献   
75.
中国的立法现状以及政治、法律环境使得备受各国青睐的BOT投融资方式在中国的运作处于一种极不成熟、不规范的状态,严重阻碍了BOT模式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应该起到的巨大作用,本文探讨了BOT方式在中国面临的各种阻却并提出应对建议。  相似文献   
76.
李欣 《东岳论丛》2007,(5):172-174
被告人口供对于公正和效率,秩序和自由等价值的促进和保障作用,必须通过合理的诉讼程序才能得以实现。如果不分有无被告人口供,一律适用同样的审理程序,则起不到案件繁简分流,节省司法资源,提高诉讼效率的作用。  相似文献   
77.
迁徙自由权作为一项基本人权,不仅得到了世界上大多法制文明国家的保护,而且也为国际人权公约保护。我国在宪法历史上曾经规定了迁徙自由权,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法制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有必要在《宪法》中重新规定迁徙自由权。同时应该在其他方面做好迁徙自由权的保障工作。  相似文献   
78.
代位求偿权是一种很有特色的法律制度,它是基于公平原则和保险补偿原则的产物。代位求偿权是法定的债权转移,是民法债权制度中进一步完善。该制度与合同法中的代位权、保险法中的委付制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我国立法中对这一制度作了详细的规定,但还存在一些不协调的地方。在保险实践中,代位求偿权制度发挥了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79.
费耶阿本德对作为信仰的科学进行了哲学、社会学的反思、批判,结论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科学现在已经不是解放力了,对科学普遍性的信仰束缚了科学自由创新的本性,妨碍了科学的进步,因此他提出用自由的社会-历史主义限制普遍主义的僭越。  相似文献   
80.
生活在以“半开放半封闭”为鲜明时代特点之清末——民国初年的林纾,以其不懂外语而与其他译家共同承担翻译任务,并采用“大胆”的翻译策略而一直以备受争议的身份存在于译界与读者视域之内。不懂外语,便无译者主体性吗?采用“大胆”翻译策略,皆因译者受制于主流“意识形态”与“诗学”的双轭制衡而体现译者的“伪主体性”吗?身为译者,林纾所体现的译者主体性以“一仆二主”(译者从属于原作者与读者)为前提,或以实现译者主体性与作者主体性及读者主体性“良性沟通”为体现吗?上述问题,对于研究时局发生鲜明、剧烈动荡的清末——民国初年间“开放与封闭双氛围”下之翻译主体间性具有积极意义。为更深入研究清末——民国初年这一开放与封闭双氛围下的翻译主体间性,文章立足于清末——民国初年这一超文本语境变量,以林纾及其译本《黑奴吁天录》为例对翻译主体间性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