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庞旭瑞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2,24(5):1-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在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对怎样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百年探索的时代课题,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第一次对它做了系统的回答。这一探索和回答的过程,是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过程。它启示我们,理论创新必须要做到坚持原则、面对时代、尊重实践,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焕发出蓬勃生机。 相似文献
72.
白毅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2,24(6):30-33
农民是实践主体与价值主体的统一体,其主体地位的实现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败。信息化与农民主体地位的实现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结,实现农民主体地位是信息化在农村的发展目标,信息化在农村的发展要以农民主体地位的实现为基础,两者统一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应该以信息化激发农民的主体意识,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拓宽农民利益表达渠道,改善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以此推动农民主体地位的实现。 相似文献
73.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的演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德才兼备"干部标准的逐步明确;党管干部原则的初步确立;提拔选用新干部的迫切需求。通过对其演变过程的深入探析,得出两点启示:党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要始终围绕党的政治路线,要始终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74.
文化从其本性上讲,体现了人类自身所具有的独特的存在属性。文化是人类创造成果的凝聚。古往今来,人类通过自身的文化创造活动,在不断地彰显文化创造活力的同时,也促进了自身与社会的整体发展。当今的时代,文化创造力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民族自身综合实力的重要表征,因此,不断地促进自身的文化的创新,提升其文化创造力就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历史重任。尤其对于当今的中国社会,在文化体制变革的进程中,积极促进自身文化创新机制的建构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5.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高等教育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校园安全已成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在此阐述了当前高校的安全现状及存在的安全问题,在此背景下,创新性地将PDCA循环管理模式运用到大学生安全教育中,建设符合客观发展的高校安全教育模式,营造更加实效的安全教学环境,构建平安和谐、朝气蓬勃的校园氛围。 相似文献
76.
柴瑞琴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
以非英语专业分级教学班级中的71名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语用策略培训在大学英语分级教学中的实践应用.在实验班对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语用策略培训,在对照班进行常规教学,试验为期一个学期.培训前后对学生进行语用能力知识策略前测和后测.数据分析表明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对语用能力的主效应不显著,英语语用能力并不随着语言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前后测结果显示学生的语用交际能力通过课堂教学实践可以得到提高.交际能力的增强可以提高学生听说能力,增加学习英语的自信心,也必然带动英语综合能力的提高.然而,数据分析表明,实验班级学生的词汇输入能力要略逊于对照班级的学生,这一点要引起外语教师的注意. 相似文献
77.
吕婷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3):72-75
作为重要的思维方式和认知工具,隐喻能帮助人类更好、更清晰地了解外部和内心世界。本文通过介绍概念隐喻认知论,区分了基本隐喻和合成隐喻两大类别,并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和文化认知角度分析了概念隐喻和文化的相互依存关系,对比英汉隐喻的文化异同,追求最佳的隐喻理解。 相似文献
78.
刘昕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1177-1183
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从太原市农村初中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用体育游戏的情况、学生参加体育游戏的现状、影响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用体育游戏的因素等方面,对太原市农村初中体育教学中体育游戏应用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79.
金融消费者有别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规定的普通消费者.通过对“许霆案”的剖析,提出我国在保护金融消费行为的立法建议.针对金融消费行为的特殊性,我国应作出专门立法,充分考虑保护金融消费者的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赋予金融消费者充分的权利救济措施,并加大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加重金融机构的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8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中蕴含极为丰富的生态文明教育资源,是新时代大学生汲取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阵地。在课程教学中凸显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挖掘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之关系、社会与自然之关系的科学论述,揭示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为生态文明教育提供系统的、全面的理论支撑。通过探讨从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唯物史观四个维度融入生态文明教育,培育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引导其生态文明行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