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84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8篇
管理学   48篇
民族学   40篇
人口学   24篇
丛书文集   1939篇
理论方法论   92篇
综合类   1022篇
社会学   6篇
统计学   6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50篇
  2014年   102篇
  2013年   100篇
  2012年   134篇
  2011年   168篇
  2010年   218篇
  2009年   229篇
  2008年   172篇
  2007年   215篇
  2006年   313篇
  2005年   357篇
  2004年   292篇
  2003年   208篇
  2002年   158篇
  2001年   188篇
  2000年   143篇
  1999年   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徐国荣 《文史哲》2004,(3):97-102
汉晋时期,名士相互之间兴起一种数字化标榜之风。此风由东汉时开始,最先表现在"郡国之书",随着世家大族及其文化的形成,又渐渐朝谱牒或家谱的方向转移。在九品中正制度关于人才选拔方面的弊端逐渐明显化之后,乡党清议和"郡国之书"失去了择士的现实功能,名士间依然盛行此风,但往往更多地称述于"志好"相同或"同志"间的士人集团。  相似文献   
82.
"我X故我在"是近年来非常流行的一种时尚的仿句格式.就该格式中X的构成,该格式的的语法意义、表达功能及流行原因进行初步探讨.对于人们从内外结合的角度加深对此格式的认识和理解,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3.
诉说离乱与建构主体——论马来西亚华人新生代的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来西亚华人新生代的崛起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马来西亚乃至东南亚华文文坛的重要现象.马来西来华人新生代在创作中甚为繁复地诉说着离乱的过往与身世的漂泊,这不但反映了他们成长期所经受的国族认同危机,而且透露出他们试图通过离乱历史的叙事而建构其马来西亚"国境内少数民族形象"的族群意识.但这种建构虽然以寻求认同为旨归,却天然地和当局打造马来西亚国族共同体的意识形态相冲突,而这冲突的双方在当前全球化语境中似乎又共同面临本真性幻觉的困境.  相似文献   
84.
《论语·述而》"文莫"句诠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语·述而>"文莫吾犹人也."文莫"二字为千古疑词.或以"文不"、"侔莫"释之,或以"疑辞"释之,各执一端,莫衷一是.本文认为"莫"字当为"其"字之讹,"文莫吾犹人也",即"文,则吾犹人也".  相似文献   
85.
在米兰·昆德拉的"复调小说"观念体系中,"文体的复调"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他在理论上对"文体的复调"的标举以及创作上对不同文体杂糅的实践,既遵循了其自身艺术的内在逻辑,也映现了当代小说写作的一个潮流──跨体写作倾向,从中还可发现昆德拉这位自觉的文体革新者对小说历史渊源及未来走向的认识。昆德拉在"小说文体复调"方面的实践,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当前文学创作中文体形式的嬗变特征。  相似文献   
86.
在高州农民人均纯收入结构中,来自劳务报酬收入比重呈现上升的趋势,并超过农业经营收入。农民人均收入各个组成部分增长存在较大的差异,其根本原因是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的不同。  相似文献   
87.
香港作家李碧华的作品中有着浓郁的禅宗意味,尤其是有关"寻找"的理念,15年来,渗透在她的每一部作品中.寻找,找的是永恒的精神皈依;找的是灵魂的虚静之境;找的是心灵的彻底解脱.寻找,象征着她矢志不渝的追求和无止找寻的创作轨迹.  相似文献   
88.
晚清早期驻外公使在走出国门办理夷务的过程中,警觉到变革时代的来临,为了挽狂澜于既倒,他们提出了一系列"用夷变夏"的主张,主张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提倡西学,变革封建经济.  相似文献   
89.
通过经济背景、金融体制、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四方面对香港和伦敦国际金融中心进行全方位比较,分析香港距离伦敦的差距及不足之处,探寻香港的比较优势和劣势。文中认为香港最大的优势是强大的国家经济背景,未来的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地位可能使香港实现超越。  相似文献   
90.
杜诗中的武则天,是杜甫暮年对自身经历的乱世深刻反思后作为沽世的理想符号出现的。在武则天形象里,既寄托着杜甫以文进身、显荣家世的个人抱负,也寄托着他政治稳定、民生安宁的崇高热望。实际上,武则天形象是杜甫主观理想投射于武则天实际政绩之上形成的一个亮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