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5篇
  免费   4篇
管理学   9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67篇
理论方法论   26篇
综合类   160篇
社会学   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81.
信托制度在大陆法系的命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陆法系的信托制度移植于英美法系,其命运十分坎坷,伴随着的始终是争议、尴尬和困境。这显然不是信托制度的错,而是大陆法系的物权法不思进取的结果。物权法的致命缺陷在于对现代社会大量的因财产利用而产生的有别于所有权规则的需求漠然视之,大陆法系移植信托制度实属无奈,但搞出来的信托法从来与民法典格格不入。失去衡平法的大陆法系要使信托制度获得新生,唯一的出路就是以平等独立的物权理念实现物权制度的重构。据此,不仅信托制度能够有机地融入大陆法系,而且大陆法系民法无法解释和安排的许多法律现象都可以得到恰当的解释和处理。  相似文献   
82.
一、问题的缘起:诚实信用原则向经济法的渗透(一)诚实信用原则的语源及发展历程在我国古代典籍中,早就出现了“诚信”一词。《商君书·靳书》把诚信与礼乐、诗书、修善、孝弟、贞廉、仁义、非兵、羞战并称为“六虱”1。而诚信原则起源于罗马法中的诚信契约亦为通说,诚实信用原则的发展,大致经历了罗马法、近代民法和现代民法三个阶段。罗马法阶段体现了商品经济对法律的一般要求,当事人的诚实信用是履行契约的可靠保障。近代民法阶段,资产阶级基于以法治国的思想,保留了对当事人的诚信要求,但剥夺了法官的自由裁量权。现代民法阶段,诚实信用…  相似文献   
8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现实要求。任何一个社会的发展模式背后都有一定体系的伦理价值观作支撑。和谐社会建设涉及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三大关系的协调,而协调这三大关系需要以三大核心伦理价值原则作支撑,即功利原则、善行原则和公正原则。  相似文献   
84.
巫是古代最古老的文化传播者,是古代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一开始就占据人类社会的中心地位,在人类开始思考的时候,便走在别人的前面,走上历史的舞台,并引导人们去思考。他们是最早的哲学家,是“人类的父母官”。他们必然成为最初的权力中心和文化知识母体。中国古代所谓“王官之学”就出自于他们的思考成果。随着世俗权力逐渐向王权集中,原来巫手中的权力逐渐被剥离,原来与王保持紧密联系的巫逐渐与世俗权力隔开了一定的距离,变成王官之外的社会公共事务的技术工作者。因此从发生学角度看,“先秦诸子出于王官”说毋宁说是出于巫术,王官之学是巫术文化的高级阶段。  相似文献   
85.
鉴定结论是法定证据种类之一,是一种典型的科学证据。在证据资格和证明价值的内部构成要件方面,鉴定结论有其独特的内容。从静态分析的角度看,鉴定结论的证据资格依赖于合法性、形式客观性和形式关联性。科学性特征既影响着鉴定结论的证据资格,又决定着鉴定结论的证明价值。  相似文献   
86.
《社科纵横》2015,(5):154-158
建制于高校法学院的中国法制史学科因其法学与史学的双重属性而独树一帜,但同时也与以实务为取向的法学知识体系存在一定的断裂。中国法制史作为法学基础理论而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仍需通过实行渐进教学模式来引导学生的理解与认同,体会其深意。渐进教学模式强调教学内容从静态立法到动态司法的渐进,教学体例从断代史到文化史的渐进,教学方法从单一讲授式到多元探究式的渐进。  相似文献   
87.
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对他人动产利用的需求,动产用益物权相较于债权性的利用方式,能够为利用人提供更加有力的法律保护机制。我国《物权法》第117条对动产用益物权的确认打破了"用益物权只能以不动产为限"的思想观念,是对我国物权理论的一次革新。但由于《物权法》没有规定动产用益物权的具体类型,导致了第117条与第5条法律适用上的冲突。而调整两者关系的途径仍应取决于我国物权法是要改采宽松的物权法定,还是坚持严格的物权法定。  相似文献   
88.
随着基金会的发展,实践中出现了滥用基金会从事借贷、信托活动、股权投资、为企业提供担保抵押等背离公益使命的现象。基金会未来到底朝着理想的公民社会前进,还是走向浪费社会资源的穷途末路,成为爱心人士的散财之道还是商人和官员的藏私之器,如何实现私法自治与公共干预的平衡成为研究的焦点。借鉴国内外学者对基金会与政府关系的研究成果,我国基金会与政府的应然关系是向伙伴关系发展,实际上两者处于互相依赖、协作的阶段。最后,从基金会制度的立法模式、内部治理中理事责任、利益相关者利益及外部双重管理体制四个方面探讨基金会制度中公法干预对私法自治空间的限制。  相似文献   
89.
《物权法》:徘徊在创新与保守之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吕银 《社会科学》2007,25(6):116-123
《物权法》在确认财产利用关系的独立地位、拒绝有体物定义物权客体、删除物权优先于债权条款、确立公有财产平等保护原则等立法理论上有较大的创新,但在立法的整体体例、具体的财产利用制度、物权客体的现代定义、共有的制度设计、公有财产保护的针对性规定等立法操作上略嫌保守。这种徘徊在创新与保守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是立法对物权立法价值尚未完全认识和把握的结果。  相似文献   
90.
行政处罚权下沉乡镇街道是2021年修订的《行政处罚法》新增的一项制度,既涉及行政执法权力结构调整,又涉及行政相对人权益保障。规范、有效地实施这一制度,应从促进基层行政执法体制一体化、基层社会治理结构最优化、基层社会治理效果精准化等方面回应基层治理需求,遵循合法性、差异性、耐受性、动态性等行政权力转移的基本原则,防范因行政处罚权下沉不当而引发制度异化的问题,因执法力量整合不到位而引发执法机构虚置的问题,因执法机关协同不力而引发执法效率低下的问题,因执法主体多元而引发执法责任交叉、模糊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