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8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9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156篇
理论方法论   16篇
综合类   260篇
社会学   1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51.
党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使得经济新闻成为最重要的新闻品种。我们发现在激烈的经济新闻报道竞争中纸介媒体自有其独特的竞争特点,显示出旺盛生机,但也存在明显的不足,在此基础上探讨我国纸介媒体经济新闻报道的发展走势,进而提出一些有现实针对性的看法。  相似文献   
52.
出现在杂志文章结尾处、一般占一个字符大小的小图标在本文之与未进入杂志编辑排版命名和认识的范畴。杂志“尾标”概念的提出,即是为有意识利用和规范使用提供一个前提,以杜绝由于“尾标”使用不规范而引起的杂志的法律与诚信危机,同时更具建设性的应用于杂志品牌文化系统的构建和表现。  相似文献   
53.
昌耀诗歌大多从青藏高原发掘意象来表现诗人深切的生命体验与哲理思索。诗人在灵魂居住与禁锢的高原文化中书写着对其中风物的吟咏与内心的挣扎;这位孤独跋涉的行者诗人内心充满苍凉与不屈。他的诗歌在生与死、爱与苦的纠缠中达到内在的和谐,在"一花一世界"的探询中完成了对宇宙万物本真的思索。  相似文献   
54.
明末诗人担当的一生,经历了由俗世到僧界两种境况,其前期作品<翛园集>和后期作品<橛庵草>的诗歌艺术风格也随之发生变化.与其文学创作实践相适应,担当的文学观念亦非一成不变,他比较重要的诗禅、形神、复古论成熟于<橛庵草>时代.  相似文献   
55.
宋代是典型的文治社会,即便是参举武举之人,也多有文士化特征,不少人著有别集,其诗歌有言"武"之本色,亦不乏题画、写景乃至苦吟之类,与一般文人差别不是很大。  相似文献   
56.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的不断深入,打造中国-东盟新闻信息平台就成为了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由之路,这一平台可有效地促进中国与东盟国家的交流合作,促进自由贸易区的经济发展.广西的区位优势及国家的相关政策都为平台的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依托广西的强势媒体、主流媒体来建设平台,整合优势资源,进一步拓宽报道领域,建立现代科学的运营机制、人力资源模式和赢利模式是成功打造这一平台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7.
近年来,一些名人广告纷纷走入误区,陷入误区的广告不但发挥不了传播的价值,反而可能在名人代言的此起彼伏中迅速湮灭,无疾而终。因而,在新传播时代重新审视名人广告是十分必要的。探讨名人广告的心理学基础,就是要充分利用注意、模仿等心理资源,提高受众对名人广告的认知;在传播学范畴内研究名人广告,就是要重视意见领袖的影响力,使之为广告的有效传播服务;名人广告的符号学视野则强调了名人的符号象征,在广告运作上要把名人个性与品牌个性更好地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58.
20世纪90年代有人称,传媒经济是"眼球经济""注意力经济".然而,过分追求注意力会导致传媒社会责任感的缺失与公信力的降低.本文分析了传媒营销注意力的六种主要手段与积弊,对引导传媒走向影响力经济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9.
当下通行的以刊论文和以影响论文的两种评价形式无法对所论之文做出准确的评价,因而需要新的评价形式。许多学术著作的出版.往往成为评聘职称、上学位点、评各类奖的工具。由此衍生的书评也普遍沦落、异化。现在的量化评价没有体现出对论文和专著的同等尊重。由于网络技术的进步和快捷,学术传播的速度加速了学术论文的影响力;许多论文本身的分量绝不亚于专著,论文很有评论的必要和价值。  相似文献   
60.
汪曾祺的儿童视角小说,表达了一个共同的“成长”主题。不同时代少年的成长历程折射出不同时代的历史内容,也隐喻了作家本身在不同时代对社会和人生的不同理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汪曾祺的儿童小说也是他自己“成长焦虑”的折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