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2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3篇
民族学   8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198篇
理论方法论   27篇
综合类   228篇
社会学   15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41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72篇
  2013年   65篇
  2012年   57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41.
"哲学是什么"是哲学的前提性之问,我们不可能企求一劳永逸地对其做出一个完美无缺的解答,但却可以从方法论向度对之研究的特定领域进行界定。从无限的终极维度研索宇宙人生,乃是哲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基本视域之所在。但是,近现代哲学对"形而上学"终极本体进行了持续不断的批判和解构,致使其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处于式微和衰落的状态。海德格尔从主体人即"此在"出发,通过"此在"对"在"的去蔽和揭示,使"在"之本体得以澄明和敞开,从而确立了一个"此在"与"在"同源共生的一体化体系。马克思则以"现实的人"为起点,通过批判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构建了一个基于实践的主客体相统一的"新唯物主义",从而为破解终极的本体之谜提供了新的通途。  相似文献   
42.
新文化运动是近代中国典型的启蒙运动。这场启蒙运动以五四运动为契机,发生了思想上的变化,形成了三个节点:第一个节点发生于1915-1916年;第二个节点发生于1917-1920年;第三个节点发生于1924年。在第二个节点上,以李大钊、陈独秀为代表的先进中国知识分子转变成了马克思主义者,在理论框架上实现了由进化论到唯物史观的转化,提出了中国道路的构想;在第三个节点上,中国道路的理论框架经历了由唯物史观到辩证唯物主义的转化,进而发展出中国道路的完备的理论形态——实践唯物论。这三个节点的变化表明,中国道路是新文化运动的积极成果,从而也表明,新文化运动不仅包含了近代社会的科学与民主观念,同时也包含了科学社会主义文化和中国经验、中国道路的特殊性,还有贯穿于其中的哲学原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和坚持矛盾特殊性的复杂性。这些都构成了中国的现代性,体现了中国近代以来的文化品格和理性精神。  相似文献   
43.
<正>汉代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上承先秦文化,下启三国、两晋、隋唐以及宋元明清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享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国文化史上一些重大文化创造,如政治上倡导"大一统"、崇尚"黄老之治"、推行"独尊儒术"、实施"德主刑辅"、呼唤"以民为本",哲理上宣扬"天人相感"论、提出"道莫大于无为"命题、强调"天不变道亦不变"观念、奉行"元气生万物"世界观,道德上倡导"三纲五常"说教、突出"仁义忠信密"、强调"立公去私"与  相似文献   
44.
生态正义不是人与自然物之间的关系,亦不是以一切环境因素为中介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正义,而是狭义的环境正义,即以生态环境因素为中介的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正义。生态正义有时间维度、空间维度和权力维度三重呈现维度。时间维度的生态正义包括代内生态正义和代际生态正义,是从纵向的角度考察历史上曾经出现的构成生产力发展形式的生产关系和理论上存在且具有现实可能性的高级别的生产关系;空间维度的生态正义包括国度生态正义和国际生态正义,是从横向的角度考察一国或一地区内的生产关系和一国或一地区同他国或他地区之间的生产关系;权力维度的生态正义指女权生态正义,是从权责的角度考察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之间的生产关系。  相似文献   
4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心理认同,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性上的深刻认知、情感上的深切认同、信仰上的坚定执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理论的科学性、制度的优越性、文化的先进性,具有深刻的实践基础、道义基础和科学基础。只有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借鉴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西方优秀文化,在实践基础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才能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46.
47.
新世纪以来,世界公民教育得到迅猛发展,许多国家把它视为促进跨文化理解和提高本国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培养与世界公民相适应的知识、能力、价值与态度正在成为许多国家世界公民教育的重要目标。对于世界公民教育的实践,国外一些国家也进行了各具特色的探索,多元文化教育成为许多国家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将从目标、焦点和路径等方面来探讨国外世界公民教育的得失,以期对正在推进的我国公民教育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8.
马克思的哲学观与马克思哲学是在相互作用中共同发展的:哲学与现实的同一性原则激发了马克思的宗教、政治批判,而包含在这一批判中的自我意识研究又反过来促使他明确了哲学的世界化诉求;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意图使哲学贴近现实的一次尝试,这一尝试虽不完全成功,但却启发他重新提出了哲学与辩证法的关系问题;实践唯物主义的哲学观要求以"非哲学"的方式发展哲学,而马克思也正是在把"纯哲学"转化为历史观、特别是转化为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过程中,彻底否定了传统形而上学的所有幻想。至于有研究者否认马克思实现了自己的哲学观,则是由于他们错误地将马克思的理论意图理解为了对具体经验现实的无条件的开放。  相似文献   
49.
科学的思想方法贯穿于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长期实践之中,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显著标示和集中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高度重视发扬斗争精神和增强斗争本领,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战略新论断,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敢于斗争、善于斗争重要论述的科学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敢于斗争、善于斗争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蕴含着深刻而丰富的思想方法。其中,坚持问题导向是首要的思想方法,实事求是是根本性思想方法,系统观念是基础性思想方法,战略思维是全局性思想方法,辩证思维是关键性思想方法,这些思想方法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先进的理论品格和高超的实践智慧。  相似文献   
50.
现代社会,社会动员的时代价值日益凸显。社会动员本质上是一定的国家、政党或社会团体,通过思想发动充分激发和调动社会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广泛参与社会实践,共同完成社会任务的活动。社会动员是有组织的社会活动,核心是思想动员,重点在于通过组织引导,发动社会主体参与和推动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动员作为思想发动群众的重要的社会活动,往往具有目的性、参与性、协同性、反复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