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0篇
  免费   3篇
管理学   19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5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64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146篇
社会学   1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30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江西社会科学》2016,(8):98-102
文化的杂糅与共生是后殖民语境下文化多样性的表现形式。文化的杂糅投射到文学上,则形塑出别具一格的文本特征与文学叙述风格。就马来西亚华人作家的华语文学创作而言,则体现出西方性、本土性和中国性的文化杂糅向度,呈现出多元文化文学叙事的美学图景。尤其是其原乡叙事,在文化杂糅的视域下,更方显它的绰约多姿以及隐藏于创作者背后的身份焦虑、文化认同、族裔离散等深层次的题旨内涵。  相似文献   
62.
在宋代,一般来说,雅乐才能"荐之郊庙,施于朝廷"。杂剧的搬演,往往见于春秋圣节三大宴,目的是借杂剧演出以活跃场上气氛。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表演格局,还保留在迎神赛社的民俗活动中。戏曲的成熟与催生,有着多种复杂因素,民俗活动中的各种仪式及歌舞表演,也为各种伎艺的交流与融合提供了有力支撑。当然,宋杂剧演出的真正市场,不是内廷,而是市井坊巷、勾栏瓦舍。文化市场的百伎竞盛,才是其生存的大环境。正是由于宋杂剧的生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才在艰难处境中争得"正色"的地位,顺利实现了中国戏曲发展机体上榫、卯的对接,成了向元杂剧过渡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63.
制度一方面是防范官员腐败的机制,另一方面也保护甚至成全了官员,魏征的经历就是明证. 魏征原为太子李建成洗马(掌管图籍),曾劝太子早图大业,除掉李世民."玄武门事变"之后,李世民派人招抚魏征,并当面质问他:"汝离间我兄弟,何也?"面对李世民略显挑衅的问题,魏征并未用"各为其主"一类的套话来搪塞,而是如实应答:"皇太子若从征言,必无今日之祸."(《旧唐书·魏征》,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 718页)魏征的诚实打动了李世民,使李世民更加器重他,封为詹事主簿(太子府掌管文书的佐吏),践祚后擢拜谏议大夫(正五品上,专掌议论,"侍从赞相,规谏讽喻")、秘书监(从三品,"掌邦国经籍图书之事")、尚书左丞(正四品上,掌管辖尚书省诸司,"纠正省内").  相似文献   
64.
明清两代的笔记丛谈,便已带有研究《金瓶梅》的意味。崇祯本上的评点,尤其是《第一奇书》张竹坡的评点、文龙的评点,已经是名副其实的《金瓶梅》研究。虽然现代意义上的《金瓶梅》研究,是进入20世纪以后的事,但明清时期的《金瓶梅》研究,具有发凡起例、启导引进之功。  相似文献   
65.
从“新文学作品”角度研究图文接受的差异性,将图文接受者——读者分为三类:语言文本作者、图像文本作者、普通读者.语言文本作者面对“图文本”时丧失了话语权,消弭了对“文之意”的掌控,同时又对“图文本”持有“愉悦”和“失落”的态度;图像作者作为语言文本的第一读者,是将其外化成“图文本”的“实现者”评述者”观察者”和“表演者”.广大的普通读者,依然是传统意义上的读者,由于阅读对象的增加,从读字到图文的结合,必然会引起阅读方式和审美体验的改变.  相似文献   
66.
由蒙古族建立的元王朝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多族士人圈"。在元代多族士人圈的互动中,汉儒接受了服膺汉文化的异族士子,不再以"蛮夷"视之,而是以"吾党"、"吾徒"称之。蒙古、西域的饮食、服饰等物质文化,甚至八思巴蒙古字及异族音乐、医学等精神文化,都得到了汉儒的认同。可以说,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多族士子相交甚善的纽带。而文化包容,不同文化间的彼此认同是元代多族士人间友好往来的基础,这也是元代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特质。对此问题深入研究,亦可为今天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历史的借鉴。  相似文献   
67.
北宋文人词体观的演变,体现了文人对词体这一新生事物不断体认的过程.对北宋文人词体观演变过程的探究,有助于了解和把握词体的发展历程以及词体确立文坛地位的轨迹.北宋文人词体观的演变,主要围绕词体文化身份与文化功能的变化及继而引起的词体文人审美情趣的塑造.词体文人审美情趣的塑造主要包含诗词观的激荡摩擦与词体的雅化之路.  相似文献   
68.
从文化文体学视角考察,周诗体式是在人们的文化实践中历史地生成的。远古仪式中祝祷咏诵歌辞与日常语言疏离的"齐言化倾向"以及商代仪式咏诵歌辞的齐言化,是其生成的历史文化渊源;周代仪式音乐水平及咏诵技艺的提升,是诗体韵化与"四言体"逐渐规范化的技术性发生机制;周诗的两种"复章体",是诗体建构中雅、俗歌曲文化融汇的体现。周诗体式的生成过程,是在文士的个人雅言写作、民间歌辞的雅言翻写与既存雅言歌辞的再书写中具体展开的;文士群体雅言诗体的集体书写方式与追求形式上的整饬化、美感化,是周诗体式建构和完型的根本机制。文化文体学的学术目标,即在于通过文体生态学、文体功能学与文体行为学的贯通考察,将单一的、静态的文体形态学扩展为立体的、动态的文体发生学研究,揭示文体历史生成过程中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69.
黄健 《学术探索》2014,(4):88-92
本文试图对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的研究,进行进一步深入的探索,从以下三个方面揭示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的本质特征,这三个方面是:一、"被现代"的中国现代文学发展为"自觉现代"的文学;二、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表现出充分的本土化特征;三、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具有多元化语式。  相似文献   
7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