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篇
  免费   3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38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68篇
社会学   2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7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1.
万荣 《江汉论坛》2013,(8):75-81
自首在秦汉时期名为"自告"、"自出",前者是非逃亡者犯罪未发自首,后者是逃亡者事发自首,同时二者在诉讼用语与表达方式方面存在明显差别。"自告"与"先自告"在使用上也存在差别。"自诣"虽然一定情况下可以具备"自告"、"自出"之义,但不能作为法律术语,东汉时期"自诣"取代"自出"。从东汉中期开始"自首"出现,与"自告"混用情形持续至南北朝时期,到唐律始统一使用"自首"。  相似文献   
92.
秦汉时期粮价波动频繁,上下浮动幅度较大,波动时期远远超过稳定时期,尤其秦汉之交、两汉之际、东汉末年是粮价暴涨时期。影响粮价波动的因素比较多,主要是天灾人祸、税收财政政策、币制不稳定、商人不法经营等因素。为此,国家采取了一系列调控粮价的积极措施,对于平抑粮价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3.
《江西社会科学》2014,(8):149-153
金人的"中国"观呈现出狭隘性与超越性并存的特点。一方面,"中国"作为一个政权概念具有强烈的唯一性与排他性,出于"以我为中心"的政治理念和维护本政权霸主身份的需要,金人将同时代的南宋政权排除在"中国"之外,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另一方面,金人的"中国"观已经萌生出一种不论华夷种族、不论南北民族地域,皆可为"中国"的相对宽泛的"大中国"意识,这与孙中山所提倡的"五族共和"理论有相通之处,为近现代中华民族一体化的国家认同的形成奠定了历史基础。  相似文献   
94.
陈寅恪先生早年赴海外求学时期即师从兰曼、吕德斯等西方史学大家,他回国后所撰写的多部著作里面虽很少明确提及西方史学理论,但其中却蕴涵着西方史学理论之精华。文章试从以下三个方面出发评述陈先生治史中西方史学理论方法的运用,同时也力图揭示其史学中的西学渊源与传承。  相似文献   
95.
文章论述了顿悟思维具有突发性、偶然性、独创性和模糊性的基本特征,对诱发灵感的机制程序链,即境域-启迪-跃迁-顿悟-验证进行了解读。顿悟思维以其独特的突破性和创新作用,决定了它对当前教育嬗变中的中小学各门学科的教学,对重构具有各门学科特点的素质教育模式,对学生进行非智力教育诸如培养学生健康的创造人格与个性,均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96.
《左传》一书不但是史学界的权威,同时也是文学界的权威,而《左传》的引文通过引《诗》、引《书》、引《易》以及古志古语,使《左传》本来含蓄委婉的古典美更增添了几分活力,时至今日依然活跃,足见引文的生命力之强。  相似文献   
97.
江西谘议局存在期间,高度关注民生问题,尤其在财税议题上,极力规范政府行为,保护民生.具体来说,从数量看,关于民生问题的议案最多;从内容看,通过了税法议案、裁减税卡案、消除胥差积弊案、振兴工业案等.江西谘议局在保护江西民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8.
在大力提倡精神文明的今天,高等院校与各级文博部门进行了多层次、多模式的合作。为办好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部分高校充分利用校外专家的力量,通过设立实习基地的方式,指导学校专业的建设、学生的培养,提供最前沿的学术动态。推动高校学科专业发展,丰富地方的文化内涵,二者相辅相成、互为依托、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99.
江西古村落的空间分析及旅游开发比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文章从旅游学的角度阐述了古村落的含义及其特点,并从流域、地貌、文化等方面分析了江西省古村落的空间分布状况,对江西省赣派、徽派及客家等三大类型古村落的旅游开发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论述了它们在旅游开发上的共同点和不同点,针对开发中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00.
建国以来中国农村制度创新的路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建国以来中国农村制度的创新,以土地的所有权和经营权为核心,走过了一条具有鲜明特点的制度变迁路径:土地所有权、经营权都归农民———土地所有权归农民、经营权归集体———土地所有权、经营权都归集体———所有权归集体、经营权归农民。我们可以看到,历次土地制度的变迁既是对前一次土地制度的继承,又是对它的否定。50年代以来中国农村制度发展所形成的某些特质,提供了强化现存农村制度的惯性,决定了我国当前农村制度改革具有“双轨制特点”,不可能一步到位。另一方面,在改革开放之初,尽管我国并没有一个确定的农村改革方案,但却不自觉的选择了市场化的改革道路,这就为今后农村制度的变迁规定了方向,即今后中国农村制度只能朝着越来越市场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