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7篇
劳动科学   1篇
人才学   12篇
丛书文集   24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28篇
社会学   30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3 毫秒
11.
宗明建 《职业时空》2008,4(8):100-100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职院校与用人企业针对社会和市场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签订用人订单,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学生毕业后到用人单位就业的一种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职业教育要适应社会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积极推行的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高等职业教育要适应社会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就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依托企业办学、企业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正是实践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途径。而校企合作的最主要的形式就是学校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它能够解决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的哲学发生了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明显分野[1].对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关系的关注源于人文与科技的现实对立与冲突.从历史的角度看,近代科学技术上的巨大进步,一方面发展了人的主体性,创造出巨大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产生巨大的正面效应:另一方面也加剧了人类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等之间的分化与对立,导致了现实社会中人文文化与科技文化的分化与对立、精神上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分化与对立.正是这两个方面的相互交错,演化出了人类社会的各种"现代病".  相似文献   
13.
在当今社会,旁观者现象屡见不鲜,这种现象的存在有其前提条件,也有心理和道德两方面的原因。要消除这一社会现象,就必须加强道德和法制建设,用事实来教育。  相似文献   
14.
《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了《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简称《中图法》)在组织数字图书馆资源时的优势与局限,分析《中图法》在数字图书馆资源组织中的应用及发展,并提出了为适应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特点《中图法》所需要进行的改造。  相似文献   
15.
一、数学教师与学生情感关系的现状传统大学中的师生关系,主要注重师生间的业务关系,而现代大学中的师生关系,除注重师生间教与学的业务关系外,还强调师生间的情感关系的重要性。然而,最近我们对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近300名学生,就数学课堂师生情感关系进行的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却令人堪忧。统计结果表明:94%的学生认为教师课外很少和他们接触、交流、谈心;85%的学生认为教师对他们的兴趣爱好、性格等心理特征缺乏了解;39%的学生认为教师对他们的学习状况缺乏了解;37%的学生由于师生情感关系的原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传感器最优布设在桥梁健康监测中的应用研究,并提出一整套传感器优化布设方案,从而能够迅速有效地从具有多个自由度的复杂结构模型中,选择出关键的测点位置。  相似文献   
17.
目击事件对目击证人记忆的错误信息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操作误导事件后的信息这一变量,考察有无误导事件后的信息对目击证人原始事件记忆效果的影响,以及目击证人对自己回答的自信心方面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误导事件后的信息使被试对原始事件产生错误记忆;(2)误导事件后的信息对主体问题没有影响,但对情境问题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3)是否接受误导事件后的信息与目击证人的自信之间没有相关,但是不同的问题类型以及是否回答正确,与目击证人的自信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8.
关于"文学自觉"的起始时间一直是学术界争议较为激烈的问题.究其原因乃在于众家对"文学自觉"判断标准的理解各不相同.其实,"文学自觉"是指创作群体为文学而文学的意识和对文学技术和创作个性化的有意识追求行为.换句话说,"文学自觉"的标准应是以抒情性为特点的内自觉与以形式表现为特点的外自觉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19.
盖伯琳  吕进军 《河北学刊》2005,25(3):132-137
道德是对人现存性的内在超越。具有现实性的人是自然、社会、精神三重属性的统一体。人性于道德有本源意义。人的三重属性是进行低、中、高三层次道德建设的客观根据。根据人性明确道德建设的层次、内容和理由等是道德建设的第一层面。道德建设是在与人性的幽暗面作斗争。因此,仅仅靠认清人性,用以颁布道德律令是远远不够的。社会转型时期的道德建设,必须借助于既基于理性又超越理性的信仰。信仰为解决应然与实然这一道德的根本矛盾给予合理的解释和有效的担保,具有本体的价值。将信仰重构作为道德建设的奠基工程是道德建设的第二层面。凡是道德的必是信仰的,但是并非任何信仰都能成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所依助的对象。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的精华融为一体的哲学信仰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精神支柱和理论基础是道德建设的第三层面。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