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5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3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82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223篇
社会学   3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32.
在文化现代性的研究方面,西方马克思主义凸显多元性与众声喧哗的特征。"多元性"指西马关注了文明、大众文化、后现代主义等多个对象,既历时地拷问它们对现代性的功过,也共时地评判它们的作用。"众声喧哗"指西马家族中争论声不绝于耳,如关于大众文化的积极性与消极性的争辩。不过,他们争论的目的是为了给予人们以幸福,并期望在共同体中实现这些幸福。  相似文献   
33.
"奇笔"是古代文学创作论中的重要范畴,蕴涵着古人对于文学表现手法的独特认知,基本含义是指出人意料的用笔。在不同的文体批评中,"奇笔"的含义略有差异。"奇笔"在文学批评与书画批评中存在互文性,二者都受到古代兵法影响。从使用时间上看,"奇笔"在唐代先用于绘画批评,在宋代偶用于文章批评,至明清时期才大量用于文学批评尤其是小说批评之中,呈现出从书画批评到文学批评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34.
新世纪以来,长篇小说在文体上,形成了回归"本土化"的创作潮流。或直接袭用古代文体,或跨文体地挪用古代非文学的文类,或在小说文本中杂糅中国本土各类文体体例,或重拾"世情"小说的叙事传统。这种文体"本土化"追求,既是全球化语境下文化焦虑的因应之策,也是文化自信心提升与国家意识形态促推的结果,同时亦表明了小说文体经历否定之否定的变革规律。但这种"本土化"追求存在着本土化的艺术形式与精神内质脱节、审美现代性缺位、文学性削减、生活同质化等问题。有生命力的"本土化",应该是形式与内质一致的本土化,同时涵纳西方文学的优质元素。  相似文献   
35.
《南都学坛》2019,(5):41-47
以杜甫诗歌中诗题带有歌、行、叹、哀、吟、引、谣、曲等字样、七言为主体句式、常见三平尾者划为歌行(共87首),在与杜甫律诗的对比中,可以确认杜甫歌行的体类特征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杜甫歌行体诗无声律限制,多数采用自然音节,尽可能回避律句。二是押韵形式多样化,绝大多数作品使用两个及以上的韵部押韵(71首)。1.大多数作品平韵仄韵兼用,而且其中部分作品平韵仄韵互转;转韵作品中,每个押韵单元的句数不等,少则2句或4句,多则12句,最多者19句,灵活机动,以表意为主;每个单元的第一句以入韵为常例,如果使用入声韵,则往往邻韵通押,甚至混押。2.通首只用一个韵部(14首),以用平声韵为主,上声韵次之,去声、入声韵又次之。3.通首采用邻韵通押者,只有2首。三是多数作品有意回避对仗,出现较多词性虽同而声调未反的情况。  相似文献   
36.
《南都学坛》2018,(2):39-44
与杜甫之前的唐人乐府诗相比,杜甫的乐府诗有很多不同。完整的故事性,较为鲜明的人物形象,长于剪裁和细节描写,善于通过人物语言传达情境,叙事视角的多样化和场面的客体化,使得杜甫的乐府诗成就了以叙事为特长的乐府诗写作,这改变了他之前的唐人乐府诗以抒情为主基调的写作风貌。创制新题,也使得诗歌内容与题目更加贴切。而其内容上的全方位拓展,则极大拓展了乐府诗的写作范围和反映现实生活的深度。  相似文献   
37.
解放区小说中的土地革命叙事内容与书写方式,与党的土地政策的变化与运动进展相对应,呈示出明显的阶段性差异,这特别表现在地主形象的塑造及地主与农民关系的描写方面。解放区短篇小说的土改书写,经历了从初期的政策宣传到后来强调揭示"本质"的演化轨迹。1950年秦兆阳《改造》被批评、作者被迫检讨喻示着此后"典范土地革命叙事"成为唯一"合法"的叙事类型。反观赵树理和孙犁这一时期的土改书写,可以发现其在当时背景下的与众不同。  相似文献   
38.
宋词中,有许多描写女性妆容和服饰的作品,这些对妆饰的描写不仅反映了词作主人公的内心情感,也体现出当时女性妆饰的潮流。"远山眉"、"梅花妆"这些面部妆饰在宋代非常流行,这与宋代的社会风气有关,在经历了一个开放、华贵的唐王朝后,雍容华贵的装束不再是宋代的流行方向,而是转变为清新高雅,梅花在宋代代表淡雅高洁的品质,十分受人追捧。词人们用文墨写出了这些妆饰的特点,同时也表达出词作主人公或喜或悲的命运。  相似文献   
39.
词的语法功能属性与词的使用频度之间的关系是汉语词义属性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对258个现代汉语感官动词的使用频度进行封闭测查,考察各个动词在语料库中的频次,以及各词感官义项、非感官义项、感官用法、非感官用法的使用频次,再将这些词的频度信息与它们的语法属性信息进行相容度分析,对词频与基本功能之间的关系进行描写和阐释。结果表明,感官动词的语义属性与动词语法功能之间存在不同的相关性表现。感官动词词义的特殊性表现在相对普通动词而言较弱的动作性,以及词义一般包含较强的对行为方式状态的描述,这是由感官活动在人类行为中的特殊性决定的。此外,词语的类聚特征越丰富,词语聚合的总量就越小,词语间就具有更高的相似度,这些相似度必然会在语法功能等方面得到反映。  相似文献   
40.
明中后期,传统的"格调"论说已不能提供更多的理论阐释,新的诗歌美学概念与诗学思维正被尝试引入汉魏诗学中,王世贞便是这种转变的代表人物。其汉魏诗学术语论明显可以看到这种新旧思想交替发展的轨迹。汉魏诗歌"古色"论的提出是为了消除"本色"论的含混性,"古色"本身仍表现出对"格调"的追求。"自然"与"性灵"论说的提出使王氏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公安派的理论先驱,但二者的获得并非是无条件的,需要以"古"为前提和基础,这也是王世贞"性灵论"与公安派"性灵说"最大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