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2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105篇
理论方法论   14篇
综合类   250篇
社会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听琴故事最早虽可追溯至先秦时期,但在其成为杂剧、戏曲、小说中固定叙事模式的过程中,汉代的听琴典故实为其滥觞。在相如琴挑文君故事中,琴开始用来传递男女之情;而蔡邕听琴惊心的闲笔深意式写法,则对后世叙事文学影响深远。两则听琴典故都为正史所记,而在其流传过程中,典故主人公在后世文学中所被塑造成的不同形象,则由中国古代士阶层的性格特征所决定。听琴不但承载了诸多文化因素,还对后世文学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2.
清中期骈文复兴,汪中、洪亮吉是两位重要的作者.二人的骈文除了博学与雅致的特点之外,更主要的是浓烈的自我表现色彩.汪中骈文的特点在于“一家之言”,洪亮吉骈文的特点在“英华出于性情”.二人有着相似的游幕经历,相似的人生经验,但表现在骈文中却是不一样的情感体验.汪中表达的是对知音的渴望和对人生辛酸的痛苦体验,总是把自己和描写对象交织在一起,将生命的痛苦与骈文的华美融为一体,将人生的失落与雅致的典故结为一体.洪亮吉在骈文中表达的更多的是感激与怀念,情感也很深沉很强烈,表现为骈文华美的形式与丰富的典实.  相似文献   
73.
1943年到1945年,张爱玲"红遍上海滩",她的传奇固然依靠其文学创作,但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赢得盛名绝离不开她"生逢其时"和报刊媒体的"推波助澜"。从传播的角度探讨张爱玲"红遍上海滩"的原因,还原当时历史语境,无疑对客观评判其文学史地位有很大裨益。  相似文献   
74.
现代土家语有s、z两个舌尖擦音声母,其来源非常复杂,一部分来自原始藏缅母语的舌尖擦音声母,一部分来自原始藏缅母语带s的复声母,一部分来自原始藏缅母语由非舌尖擦音构成的复声母。  相似文献   
75.
坡脚土家语有n、η 两个鼻音韵尾。该语言有些词的鼻音韵尾是从原始藏缅母语继承下来的,有些词则是在土家语从原始藏缅母语分化出来之后才产生的。坡脚土家语鼻音韵尾的发展演变跟韵母元音、鼻音声母有密切的关系。同时该语言与汉语之间长时问的频繁接触也对其鼻音韵尾的发展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76.
记得前几年《当代人》杂志的一篇文章说:从地图上看,河北的中心部分被北京和天津挖掉了,这如同人没有了心脏;没  相似文献   
77.
1949年后赵树理创作的尴尬境遇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树理作为一位方向性作家,建国后的创作却越来越跟不上方向。其创作所坚持的"以农民为本"的创作姿态与主流意识形态引导的政治文艺观有着内在矛盾,"问题小说"所反映的农村现实场景与国家的乌托邦预设貌合神离,此外,读者接受对其作品的境遇也有着深刻影响。对1949年后赵树理创作的尴尬境遇的探析,更能让我们了解其创作的独特价值,认识文学与时代历史转折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78.
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是隐逸.先秦典籍已记载隐逸现象,早期隐士多受儒家赞誉,魏晋名士尚清谈,受道家影响较大.世人对隐士群体的理解评价往往随时代发展而褒贬不一.隐逸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多重组成,比如文艺方面的隐逸诗创作、文学形象塑造和史学考证以及民俗方面的茶饮风气形成等.  相似文献   
79.
博客文学以网络为载体,立足于博客,自由创作,没有任何格式限制,是网络文学中一种较为高级的文学形态。博客文学的特点是:审美性;平民化和自由化;开放性及有机互动性;娱乐化。大的时代背景、新型媒介、市场、作者、读者及大众心态都是博客文学娱乐化现象产生的原因,博客文学表面的繁荣之下,隐藏着种种危机。博客文学虽然有很多不足之处,但我们应以宽容之心对待它的发展。  相似文献   
80.
巴金的小说《家》被多次改编成话剧或电影,文章主要分析从巴金的小说《家》到1956年版电影《家》电影改编中如何处理文学性和电影性的问题。在特定时代背景下探讨1956年版《家》在电影性表达中的叙事转换,文学性包括人物塑造、主题表达等表达方面的得与失,在具体的分析中体会经典作品改编的启示及正确看待不同时期电影改编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