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8篇
综合类   15篇
社会学   2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21.
对中国农民来说,无论何时、何种社会结构、社会运作,以及怎样的自然环境,都比中国其他社会成员更能自立,更要依凭自己。──这种特定的人与环境的关系铸就了中国农民的独立性,这种特质以人与环境关系维度的相对单纯强烈地突显出来,延续了几千年!其演绎到今天一中国社会深刻变革的严峻时代,又为农村家族中新生的优秀一支──知识型的农家子女所高度继承发扬。在当代不同高校的大学生中有40%-60%来自农村,这个比串远远超出历朝历代农家学子的先驱。而且在若干重点院校里,那些凭真本事拼上来的农家子女,借都市文明之精华.苦学猛…  相似文献   
22.
义和团事件是清王朝垮台之前所处理的一件最重要的政治突发事件。慈禧太后及其满族亲贵、李鸿章、张之洞成为担待这次历史事件的主要责任人。三方之中,张之洞无疑居于核心地位。不幸的是,张之洞的个性与信念之中存在着不可挽救的缺陷,使他临大任而不能有大作为。通过庚子议和一事,我们看到张之洞形象的另一面:一个虚张声势好为大言、投机取巧不负责任的张之洞;一个长于务虚、短于务实,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张之洞。在关键的历史时刻,张之洞做出的是一种自保、谗佞的选择,既不敢对外抗争,也不敢对内力争,这不可避免地导致近代中国无可奈何地进一步沉沦。清政府最后虽然度过了这次政治危机,但也耗尽了它自身的力量和人们对它的信任。随着清王朝的垮台,张之洞个人的事业和抱负也完全付之东流。  相似文献   
23.
文化建设包括核心价值建设与生态群落建设,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重要途径.企业文化建设为当代中国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一个"理性化"的价值基础,这个"理性"包括功利计算的理性和思维方法,也包括社会行为从欲望向伦理的提升;企业文化建设还为当代中国文化提供了新的文化楷模,它作为中国文化转型的微观试验将对中西文化的融合、现代与传统的交汇等文化建设的重大课题提供新的技术指标.  相似文献   
24.
对立互补思维作为一种以把握事物的对立统一为目标的思维方式,从其逻辑行程来看,包括确立思维对象——把握多种差异——探索两极对立——实行对立互补——达到新的飞跃这样五个基本环节。五个环节的演进,可以看作是对立互补思维的基本操作规程,但不可对其作机械的理解,在复杂的思维过程中,常常存在着交叉回环的现象。  相似文献   
25.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历史内涵是以周礼为核心的传统社会政治秩序和道德规范的全面瓦解。这一危机促使一些思想家从理论上对礼的本质、功能及意义进行了思考和探索,孔子的礼论挖掘和增强了礼的内在精神价值,将礼由制度典章层面提升到思想学术层面,实现了礼的理论化、意识形态化。荀子一方面将礼同人的内在本质及宇宙秩序联系在一起,确立了礼的超越性和绝对性价值源头;另一方面以法来充实和改造礼,建立了道德与政治有机结合的礼学体系。  相似文献   
26.
一、生活方式的基本特征 生活方式是一个内容丰富、层次复杂、形式多样、内在联系密切的科学研究领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范畴。对生活方式,经济学、哲学、科学社会主义、社会学、法学、伦理学、教育学、文学、宗教学……,都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加以研究。即使是同一学科,在不同的时期,强调的重点亦可不同。因此,对生活方式的定义至今众说纷纭。尽管如此,我们仍可以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原理找出其固定的含义和特征。  相似文献   
27.
28.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农村村级体制的变革,作为一项有深远意义的政治行为,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吸引了中外众多学者的目光。河北省社会科学院杨爱民研究员,从一开始就关注这一改革。在多年的研究积累基础上,在河北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资助下,推出一本新的关于中国农村社会政治问题的专著:《中国农民民主建设的伟大创造》(红旗出版社2001年8月出版)。  相似文献   
29.
试论人的需要的发展规律和实现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需要的发展具有上升性规律,每一种需要的实现都有它的内部机制和外部机制。其中,内部机制包括需要——行为的转化、主体差异性和主体需要的优势选择;外部机制则包括生产力的发展、环境的激励与约束和不同主体需要的相互影响和制约。这些规律和机制在不同层次和范围上影响着人的需要的发展,构成人的需要的发展规律和实现机制。  相似文献   
30.
哲学基本问题两个方面性质不同但又密切相联。混淆其区别或割断其联系,部会将哲学引入困境。长期以来,我们在哲学基本问题的研究中,忽略了基本问题两方面的联系,因而往往陷入抽象研究,这样必然导致悖论的困惑中。 唯物地解决哲学基本问题两方面的关系,首先在于给出物质本体与物质形式的规定。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