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2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87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6篇
丛书文集   270篇
理论方法论   15篇
综合类   773篇
社会学   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66篇
  2009年   74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74篇
  2006年   68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61篇
  2003年   58篇
  2002年   56篇
  2001年   52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81.
《爱历元年》的女性悲歌表明王跃文对爱情婚姻所持的依然是男权中心的理想主义态度。《爱历元年》揭示了秩序化的社会道德和理性的婚姻形式下,女性个体存在的孤独本质和对情爱的强烈渴望;展示了在激情的眩惑与理性的撕裂下,现代女性无法逾越的精神困惑和生存无奈。这种理性的社会秩序和个人的情感欲望之间的冲突,是对现代人生命自由和人类生存困境的探索与超越,它以具有鲜活生命体验的欲望书写和属己的生命经纬激发着人们的体悟和反思。  相似文献   
82.
汉民族民间歌舞不够发达,而且自宋以后,越往近代,越靠近汉民族文化中心区,就越不发达,这与汉民族文化中强烈的性禁忌有密切与直接的关系。纸、笔(印刷)是书面文学传播的重要工具、手段与方法,对书面文学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我国的造纸术与印刷术在宋代发展成熟并且相汇,使文学作品的大规模展开与传播成为可能,从而为宋元时期小说的兴起提供了基础与前提。  相似文献   
83.
集体主义精神是主流价值观的核心理念 ,它对 2 0世纪中国文学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对于崇尚非理性“群体意识”的中国作家来说 ,他们对“集体理性精神”并不会感到十分陌生 ,因为两者之间形而下的关联性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但是仅仅凭借“形而下”的相似性 ,恐怕还不能从根本上揭示问题的本质 ;问题是信奉儒家实用主义伦理哲学的中国作家 ,究竟是如何从传统文化的非理性“群体意识”的价值观念 ,顺利地切换为无产阶级“集体理性精神”的思想信仰 ,并进而营造出了一个跨越百年历史的中国现代文学神话 ?  相似文献   
84.
“语言学概论”和“现代汉语”协调改革研究课程教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彭泽润  陈长旭  吴葵 《云梦学刊》2007,28(4):135-138
"语言学概论"和"现代汉语"对于提高大学生语言理论素养和现代汉语使用能力功不可没。目前"语言学概论"和"现代汉语"这两门课程的课程教学存在许多问题,进一步的改革措施有:把两门课程结合起来协调改革、合理安排教学计划、统一术语、适应现代生活、语料互补等。  相似文献   
85.
追寻:中外文学的叙事母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经建 《文史哲》2006,(4):120-126
追寻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永恒动力,更是一个终极性的文化命题。人类追寻精神通过艺术审美途径被转译为中外文学中一个基本的母题模式。“流浪汉小说”是其最浅易、最显明的母题表述图式。大多数流浪汉小说的文本都呈现出两重结构:一是直接对应现实生存的表层结构,一是隐含人生哲理和诗意概括、寄寓着追寻母题的深层结构。(精神)家园叙事是追寻母题的形而上层面或哲学意味上的表达形态,具体表现为:其一是对个体存在的认同性焦虑进行自我确证的过程性追寻,现代人的根本性焦虑是无家可归感,文学中的追寻可以将个体性的价值选择、精神追求与特定的精神价值体系和文化观念体系相联系,并在其中被确认而得到心灵的慰籍。其二是持有既定的人生取向和明确的精神目标、旨在重建或心造一个理想“家园”的追寻,这种追寻中的“家园”被赋予了诸多形而上的意味,且与“诗意地栖居”等话语概念相关联,描述了人类带着乡愁寻找精神家园的漫长旅程。  相似文献   
86.
侠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江湖”是侠文化的具有特指意味的价值范畴 ,平民乌托邦色彩、“狂欢”与“救赎”是“江湖”的基本主题内涵。一方面是“江湖”乌托邦的文化题旨给 2 0世纪小说提供了具有充分的世俗关怀精神的叙事资源和富有象征意味的艺术创造空间 ,另一方面 2 0世纪小说创作对“江湖”乌托邦的文化题旨的审美阐发可以转述为 :侠文化中有关“江湖”乌托邦的话语表述和文学创作的虚构性质 (乌托邦式文类特征 )在相同的或乌托邦化的语境中的有效融合。  相似文献   
87.
谭桂林的《百年文学与宗教》是湖南教育出版社所出版的“20世纪中国文学价值观研究丛书”中的一本,是继他的《20世纪中国文学与佛学》、《人与神的对话》、《宗教与女性》后的又一重要学术成果,显示了他在自我学术道路上的又一次探索和超越,也应合了文学与宗教这一研究课题走向综合的学术趋势。面对中国百年文学与宗教之间丰富甚至有点芜杂的关系,谭桂林以从容不迫的心态,高屋建瓴的眼光,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并以宗教价值观念为切入口来研究二者的关系。作者首先在“绪论”中就明确指出宗教价值理念在中国现代文学传统建构中起到了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88.
道教发展到南朝,形成一整套存想思神、内观守静的修炼方术方法,蕴含着对文学艺术创作的凝神构思和抒心写性的独特认识,体现了宗教与文学在玄想上的通感与共融,其深刻的文艺意蕴影响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大批文人,是整个南北朝丰富而成熟的文学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9.
伦理学审美化是二次大战后西方兴起的后现代主义潮流,它从审美的角度考虑、判断伦理问题。伦理学审美化的兴起与发展既与西方社会生活的变化与发展有关,也与传统伦理模式的衰落有关。伦理审美倾向对西方文化、审美与文学艺术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0.
朱供罗 《云梦学刊》2007,28(1):124-126
圆形叙事模式是一种叙事结构模式,指文本叙事从起点出发,经过一个叙事过程,达到叙事终点,由起点到终点并不是按时间顺序自然发展的一种直线性叙事,而是终点又回归到起点,并对起点有所超越而形成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近似的“圆”。《西游记》的叙事模式正是圆形叙事的经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