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0篇
人才学   2篇
综合类   26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纸扎作为一门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技艺在中国有着广泛的分布。其中,山东曹县戏曲纸扎以多姿多彩的戏曲人物造型独领风骚,作品夸张中有严谨,浪漫中有稳妥,集阳刚与阴柔、夸张与写实、浓郁与强烈的审美意蕴于一体,展现了匠人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富戏剧性,意蕴悠长。同时,曹县戏曲纸扎兼具民俗性、艺术性、地域历史文化于一体,对当代纸扎工艺的延续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22.
总结了当前低温热水地板辐射采暖应用中的几个共性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提出了按有效散热面积计算单位面积所需散热量的方法,建议在设计图纸中明示家具覆盖率和设计选定的地面材料层种类与热阻。提出了施工和调试的改进方案。  相似文献   
23.
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为京津冀会展业协同发展带来新机遇。然而,河北省会展业发展落后,难以跟随中国会展业发展的步伐,需要"找差距、补短板"。从会展产业政策、展馆建设、企业发展、展会提升创新等4个会展产业关键要素入手,调查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从会展服务产业发展,带动城市经济发展的属性,从京津冀会展产业发展格局来研究河北省会展产业发展的对策,从4个方面研究具体方法,促使河北省政府和业界尽快提升河北会展产业发展,缩短与京津的差距。  相似文献   
24.
纸扎是一门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手工艺,其与华夏民族的民风民俗紧密相连。纸扎文化缘起于原始宗教的巫术祭祀活动,后随着汉代纸张的发明与普及,实体纸扎逐渐产生,并在宋元时期得到迅速发展,明清时期达到鼎盛,至今,仍有多个地域存在着纸扎文化。总体来说,民俗纸扎是古老的华夏民族民风民俗的延续与展现,是"活化石"。  相似文献   
25.
近年来,中国大中城市的交通环岛由于不能满足需求被迫逐渐拆除,环岛雕塑也因此被迁移或拆除,并引发舆论争议。这种城市空间形态快速演变与雕塑永久性之间产生的矛盾属于中国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根据工程实践经验和基础理论研究结果,针对部分具体案例探索了在环岛雕塑不断减少的趋势下如何保护既有环岛雕塑的对策,并给出了未来环岛雕塑前瞻性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26.
通过对河北省内导向视觉传达系统进行深入地调研,对比国内外导向系统的发展现状,着眼于未来发展趋势,形成了对河北省内导向系统的客观认知,同时提出“大导向”的视域概念,探讨出契合河北省城市环境与文化特色的有效城市导向系统的设计策略.在此基础上,针对河北省现有城市导向系统的不足,进行设计与整改,并以“西柏坡纪念馆”的导向系统设计为例,探索出城市空间中城市环境、地域文化与导向系统的最佳契合方式和方法,对提升城市品牌,增强城市魅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7.
在CNKI数据库(1979-2013)中,以声景的角度来研究《清明上河图》画卷,属于一个研究空白点。本文以画卷《清明上河图》中描绘景物的动势和神韵,依据R.Murray Schafer的声景分类方法,结合相关历史文献和景物属性,依次提取了画卷中的各界各类声音和各段声音分布。同时以虹桥节点为例,探索画内"形"、"声"互动、画内画外的互动以及声景表达的显著特色。声景对于传统画卷来说,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研究模式和角度,应该引起广大艺术工作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28.
近年来,围绕城市雕塑建设方向、形式选择、位置变更等宏观或微观问题爆发的争议屡见媒体,不同领域都在探索城市雕塑可持续发展的可行战略。在这种情况下,只有立足中国国情,借鉴绿色建筑“以人为本,低碳节能,节约用地、用水、用材”的原则,结合城市雕塑论证、规划、设计和施工的实际流程,进一步提高设计活动中的科学性与系统性,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节约城市雕塑建设和管理过程中的资金、人力、能源以及土地损耗,为城市雕塑可持续性发展及城市文化形象提升做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