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3篇
丛书文集   4篇
综合类   122篇
社会学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41.
晚近,伴随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和国际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增强,国际法的各个方面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和发展,同时也面临着重大的挑战.在此背景下,分析国际法的新变化,把握国际法发展的新趋势,探讨国际法在理论和实践中面临的新挑战,明确中国参与新的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任务并制定相应的对策,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2.
随着金融市场上各种异常现象的累积以及行为金融学的发展,关于市场有效性问题的争论陷入了僵局之中.本文基于噪声理论对投资者的分类,应用博弈矩阵模型对投资者的投资行为进行分析,认为理性交易者与噪声交易者可以相互转化,理性是相对的;正是由于投资者之间的理性博弈,导致市场在相对有效与相对无效之间上下波动,表现出市场的相对有效性.  相似文献   
43.
对于地位日益重要的市场风险,商业银行广泛使用VAR进行风险度量.VAR是给定置信区间的一个持有期内的最大的预期损失,包括置信区间、持有期间、资产组合的未来价值的分布特征等基本要素,通过历史模拟法、方差-协方差参数法、蒙特卡罗模拟法计算数值.VAR作为综合衡量风险的方法,具有适用面广、管理能力强等优点,但也有仅适合衡量正常的市场风险、历史数据依赖性大、存在模型风险等局限性.在商业银行中,VAR一般作为信息披露、绩效评估、金融监管、资源配置的工具.  相似文献   
44.
我国外汇储备自1994年以来逐年增加,到2002年达到了2,64亿美元的规模.我国外汇储备是否过量的问题引起人们的关注.应该分析我国外汇储备和国际收支的现状,并通过三个指标并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对我国外汇储备的适度状况进行了分析,得出了现有外汇储备超过适度规模的结论,并相应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45.
随着全球资本流动的日益加速和经济融合度的提高,中国对外放开的速度也越来越快.怎样选择和改革我们的汇率制度,使其能够和国内金融市场的开放速度相适应呢?固定的汇率制度太过僵硬,而中国目前还不适合采取浮动汇率制度.比较各种流行的汇率制度.汇率目标区不失为一种很好的选择.汇率目标区理论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该理论最成功的实践在欧洲货币一体化过程中.欧洲货币一体化中,到底是怎样实践汇率目标区管理的,又能给中国的汇率制度改革带来怎样的启示呢?  相似文献   
46.
当前,农村人口在山区农村到平原农村、平原农村到都市城镇之间出现了层级流动;不同层级的农户在契合地出现了社会融合问题。层级流动是当代农村人口为改善生存现状而进行理性选择的直接反映。由于层级流动,“乡”与“土”在不断分离,以异地务农为基础的经营性农耕文化正在凸显,并可能对中国传统农村以宗族聚居为主要特征的社区结构形成冲击。  相似文献   
47.
诸多案例表明,环境群体事件是公民受到严重、甚至危及生命的利益侵害且正式利益表达途径受阻时所激发的一种非理性的集体利益表达活动,其参与者的个体行为选择可从制度经济学者奥斯特罗姆由的长期存续公共池塘资源个体行为选择理论得到解释。而其发生逻辑则符合“个体因环境污染受到巨大的利益损害——正式利益表达无效——诱发群体事件”这一诱发机制,是受害者在政府环境规制无效且正当利益表达失败的情况下做出的无奈选择。因此,健全公民参与平台和渠道,成为了预防环境群体事件的必然对策。而在治理话语下,这一参与机制尚可为治理参与主体网络的完善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48.
意识形态理论是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的分析工具之一.新制度经济学认为,意识形态是减少提供其他制度安排的服务费用的最重要的制度安排.在中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借鉴新制度经济学的意识形态理论,建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发挥意识形态在制度变迁和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9.
朱熹《中庸章句》对“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以及“与天地参”的诠释,强调人与物有着共同的“天命之性”,同时又有各自不同的“道”,要求依据各自不同的“道”对人与物作出不同品级的节制和约束,以实现人与天地自然万物的和谐,蕴含着人与自然万物相互平等的。这种“人-物”平等思想,实际上是今天所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观所必需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50.
存在与自由     
自由是哲学的基本概念之一,它的意义只有在存在论上才能得到解决。但由于哲学史上的存在论的偏差,自由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必须建立正确的存在论,才能解决自由的问题。自由不仅体现为超越性,还体现为主体间性。超越性来源于存在,是存在的本真性使生存具有了超越性。作为自由的规定,主体间性不能在现实生存领域充分实现,而只能在审美体验中充分实现。审美是最自由的生存方式,自由在审美中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