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3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19篇
管理学   30篇
劳动科学   3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6篇
丛书文集   218篇
理论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863篇
社会学   4篇
统计学   1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59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79篇
  2011年   101篇
  2010年   140篇
  2009年   110篇
  2008年   140篇
  2007年   114篇
  2006年   117篇
  2005年   90篇
  2004年   2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13 毫秒
21.
侨校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机构成。进入新时代,要准确把握侨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定位,直面当前侨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所面临的价值观念多元化、工作队伍薄弱化和工作对象差异化的挑战,创新思路,统筹着力,牢牢掌握侨校意识形态工作的话语权,汇聚侨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强大合力,构建分层化差异化的教育模式,增强侨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22.
协商民主作为20世纪后期兴起的理论,对我国这样一个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特别是对当今我国如何走出“维稳”的困局有重要影响。应用协商民主理论来解决现实中的维稳困境,树立正确的维稳观,构建有效的对话机制,不仅符合我国宪法的根本要求.利于增强政府决策的合法性,更有利于提高公民对政府的信任程度。  相似文献   
23.
24.
现代国家的特性在于公私的和谐统一。但由于公私观的差异,中西现代国家成长出现不同的历程图景。具体而言,在"私本位"的公私和谐观影响下,西方现代国家是在国家权力和公民社会相互增权的进程中生成的。而在"公本位"的传统公私对立观的影响下,中国的现代国家成长却不同。一方面,由于受公私对立的传统观念的影响,中国的现代国家成长显得曲折、坎坷。另一方面,由于"公本位"传统观念的影响,中国的现代国家成长呈现出从国家对社会的渗透与扩张,到国家与社会的同构,再到国家对社会的放权从而逐步生成公民社会的历程图景。因此,从公私关系的角度解析现代国家的成长历程,能为解释中国现实问题提供新的分析视角。  相似文献   
25.
起承转合,关于诗文的意蕴结构或曰章法的这一术语,也可以用来概括诗歌的押韵规律.在诗歌的各种韵式中,起承转合这一韵式有着独特的优势,至今葆有顽强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26.
以往对<吕氏春秋>的本体论诠释大多遵循以"道"释"物"的解析传统和演绎模式,仅对形上之道与形下之器"化而裁之",而对因何悟得形上之道则未予关注.形上之道并非来自天启,而是<吕氏春秋>编撰者们从现实境遇出发,通过"识物"、"治性"和"治国"三个环节逐步向上追寻,最终悟得其形上之"道"的.它不但可成为<吕氏春秋>本体论诠释的另一种进路,对其他道家著作之道论亦可作如是观.  相似文献   
27.
学校改革是事业单位改革中比较复杂的一项,而中国学校现在存在着严重的产权问题。中国学校产权问题的解决,可以考虑从学校的自主与政府角色重塑、党政工作模式、构建民主管理机制、厘清学校内部教政格局等等方面进行努力和尝试。  相似文献   
28.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以人类历史的深邃视野解读分工,并以分工为线索,探究"个人"生成发展的轨迹,审视和反思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现实基础与历史条件,以此去勘定和明确"个人"在现实社会历史中走向自由与解放的根本路径.  相似文献   
29.
现有研究所提出的消解公共政策执行阻滞现象的对策多为事后性对策,且偏于刚性方式。以博弈论为理论依据,通过建构传统策略下中央与地方的策略互动、“协调”作为中央策略下的策略互动、协调引入博弈最始端下的策略互动三个博弈模型,比较得出将协调引入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中,将有助于公共政策执行阻滞现象的减少和消除,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以协调为理念构建的对策。  相似文献   
30.
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出游人数激增,极易形成高度聚集的游客群,而高聚集的游客群难控难疏,易导致安全事故发生。加强和完善游客高聚集场所的安全管理已成为旅游管理部门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本文主要以国内外政策法规中关于人员密集场所、公共聚集场所的表述为出发点,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借鉴人员密集场所的定义,界定“游客高聚集场所”的概念,并就游客高聚集场所的特征进行了讨论;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游客高聚集场所面临的风险类型及其相关诱发因素;最后,根据现有人员密集场所的研究进展提出了游客高聚集场所的相关研究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