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9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104篇
理论方法论   13篇
综合类   254篇
社会学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0篇
  2011年   110篇
  2010年   78篇
  2009年   113篇
  2008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以文学研究会《文学旬刊》为中心的"民众文学"论争,是在启蒙精神规约下对普通民众和文学关系问题进行的一次深入探讨。参与者都认识到了文学"民众化"的必要性,试图提出建构"民众文学"的切实方法。论争中凸现的一些问题和困境是文学"民众化"过程中必然要面对和解决的,对于此后的文学"大众化"具有启发性和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2.
乾隆认识到"诗教"对统治的重要作用,加之自身有着较高的文学修养,其诗学观直接影响清廷诗教政策的确定。他高举"儒家诗教"的旗帜,以忠孝为旨归,树立风雅正则。沈德潜以重振儒家诗教为己任,恪守"温柔敦厚"的诗教准则。君臣际遇,两人诗学思想有着惊人的印合,乾隆找到了诗坛的代言人,使沈德潜成为诗坛宗主。然而,他们之间还存在着无法克服的分歧,最终导致君臣关系的决裂。  相似文献   
43.
邵宁宁:您那天说到重建家园的问题,话题好像从汶川地震说起.实际上,这也是我最关心的话题.我自己做文学研究,一个中心话题就是现代文学中的家园问题.  相似文献   
44.
晋王隐的《蜀记》载西晋初年郭冲向司马骏所陈有关诸葛亮的五事中提到空城计,《三国演义》中关于空城计的描写基本据此,唯根据历史纠正了郭冲误记的时间与地点。但《三国志》未载此事,裴松之对此也表示了怀疑的态度。《三国志》未载,因书成于晋初,司马懿已被追封为宣帝,历代正史都对本朝君王及其祖先之事多加粉饰。当时的《赵云别传》中写有赵云演空城计让曹操上当的事,时在诸葛亮空城计之前,有可能是诸葛亮依样画葫芦,更可能是晋皇族及其御用文人有意造出来混淆视听。裴松之怀疑的理由,也是料彼不料此。清初学者魏禧及当代学者钱钟书都相信空城计之事是有的。关于西城的地望,应在汉代西县附近、祁山以南的峡口,为蜀国北出的门户。因在西县地而非西县城址,故不曰西县而曰西城。  相似文献   
45.
20世纪发现戏曲文物在发现阶段、呈现形态、地域分布、历史跨度、保存现状的前景堪忧诸方面都表现出独特鲜明的特性,为中国戏曲研究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证材料,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前所未有的研究领域,对传承和保护中国古代文化遗产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无与伦比的重要地位,形成了深远的影响.深入了解和准确认识20世纪发现戏曲文物的内容、价值、特质以及对中国戏曲文化的形成、发展、演变所发挥的作用,无疑具有不可或缺的实证意义.  相似文献   
46.
本文对《汉书》采摭西汉文章研究的情况分为两个历史时期进行了回顾,撮述了古代《汉书》采摭西汉文章研究的概况,简述了现代《汉书》采摭西汉文章研究的历史,认为此项研究还有《汉书》采摭西汉文章的主要方法及选编倾向等方面需要作进一步的开拓。  相似文献   
47.
无论是40—70年代,还是80年代至今,对赵树理小说评价的差异主要源自于对文学现代性的不同理解。赵树理小说反映出的现代性问题并不单是五四文学现代性中的问题,也不单是毛泽东《讲话》影响下的解放区文学、50—60年代当代文学现代性中的问题,而应是中国小说现代转变中的现代性问题。赵树理小说是在对中国小说艺术传统资源的现代择取和转化中,在对五四启蒙价值的继承和在对农民现实生存问题的关注、对乡村本位价值立场的坚守中,实现了中国小说的现代性本土转化。  相似文献   
48.
探讨了全球化大背景下中西方文化和思想的不断交流和碰撞,中国美学在中西美学的对话中出现了一些学者所说的诸如美学的"失语症"、中国无美学以及中国美学如何走向世界等问题。分析了这些问题的实质在于中国美学的"西化"和"本土化"话语权问题上。实践存在论美学正是把中国传统美学和西方美学思想学术资源进行融合建构起中国美学的一种新理论,其在当下的背景下具有从理论层面和对话层面来解决上述问题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9.
科举制作为维系中国传统社会秩序和传递儒家文化的精神枢纽,它的废除从根本上动摇了传统文化的统治地位,切断了士阶层的缙绅之路,促使士阶层分化。在西方资本主义物质和文化的打击下,中国的主流文化一时陷入蛮荒状态。道德文化的失范、士人的分化和地方绅军政治的膨胀为中国军阀政治的形成和军阀混战提供了心理依持和政治资源。  相似文献   
50.
《诗》在产生之后就被广泛地引用,历经先秦两汉,到了魏晋时期,“建安七子”之一陈琳在创作中大量引《诗》,其引《诗》方式有多种.其作品中或直接引用《诗》中的词语、诗句,或化用《诗》中的诗句、诗意,或用《诗》中某首诗的诗旨.其作品在思想内容上对《诗》有所吸收,在艺术手法上有所借鉴.在创作中借鉴《诗》的方法,吸取创作中的经验,这成为中国文人的一大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