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篇
  免费   3篇
管理学   5篇
民族学   8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20篇
理论方法论   14篇
综合类   82篇
社会学   19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1 毫秒
51.
宁夏是中国唯一的省级回族自治地方和全国最大的回族人口聚居区。银川是宁夏首府,是宁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一地区是宁夏城市化、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地区。自改革开放以来,银川市回族社区在城市化进程中,发生了巨大的变迁,本文回顾银川市回族社区的形成及历史进程,分析现阶段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银川市传统的回族社区产生的深刻影响及呈现出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52.
“三语”教学自1997年在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实施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同时也陷入了困境,现代教育体制狭隘功利主义教育观是导致这一困境最主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53.
冯友兰在《新原人》中所开显的人的精神生命之存在样态有本然、实然和应然三种。人的精神生命之存在样态之所以要由实然跃升至应然,只是因为人有觉解,人觉解到了人之理与标准,觉解到了其所应该,因而不安于事实上的不完全。人的精神生命之存在样态除了受“学养”功夫的决定外,还受才与命的影响。  相似文献   
54.
明初时期,统治者实行开明包容的民族宗教政策,正确处理了各种宗教之间的和谐关系,在当时情况下,对安抚民心、稳定明初时期封建统治基础和政局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宗教和谐理论和民族宗教信仰的本身属性决定了我国这个多民族国家必须施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宗教信仰政策现出了这一特点.  相似文献   
55.
冯友兰透过"意向的好"与"意向所向底好"两个范畴阐发了其"以志为本"的志功合一观。冯友兰"以志为本"的志功合一观是对动机论和效果论的双重扬弃,是中国志功观发展史上重要的逻辑环节。  相似文献   
56.
毛泽东在总结历史经验中实现并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总结党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在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创立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在总结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新中国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第二次结合”思想。毛泽东总结历史经验,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给我们留下了许多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57.
目前西部地区群体性事件多发于土地征用、城镇改造、移民安置、劳资关系、环境污染、国企改制、资源开发等领域,贫富差距、分配不公、钱权交易、治安恶化和官员腐败则是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深层次原因。西部地区以维权为目的的群体性事件是人民内部矛盾,在多元利益主体博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其合理性。但是,群体性事件表现出来的巨大规模、暴力倾向、无直接利益冲突苗头,以及政治诉求的强化,对西部地区的社会稳定构成了严重的威胁。针对西部地区群体性事件多发的情况,地方各级政府要定位准确,真正做到利为民所谋,善于调整各种利益关系,疏通民意表达的渠道,大力进行社会建设,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并建立起群体性事件的预警、应急和善后机制。  相似文献   
58.
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相和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种适应与和谐,是社会和宗教界双方共同的愿望和任务,它的实现是双方互动的过程。西道堂的探索颇有新意,它给我们提供了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相和谐的新形式、新思路、新方法。如,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积极探索寺院经济的发展模式和机制;积极探索宗教公益事业。体现了宗教界的社会责任与时代关怀;重视民族团结,特别注意与其它教派的友好交往与沟通。和谐社会的形成固然离不开各宗教自身的努力,但也和整个社会对宗教的认知,尤其是政府对宗教的引导等密不可分;另外,对宗教界中爱国爱教、知书达理、有较高的宗教文化熏陶和较深的汉文化修养的高层人士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59.
张宝森 《社科纵横》2009,24(1):74-77
人民主体性对中国社会发展价值体系的决定和选择研究,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所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它既是个理论问题又是个实践问题。本文在主客体关系模式下揭示了人民主体性的具体内涵及表现,指出当前中国人民主体性的类本质要求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本文以主客体关系的研究范式为线索,从当代中国社会人们的伦理关系、利益关系、法权关系。去论述人民主体性对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价值体系的决定和选择,从而揭示马克思主义这种具有人类普世价值观念体系的价值观,是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体性的主导力量,以及新的历史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构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60.
中国动物保护伦理的思想溯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认识到动物对于人类的重要性的今天,建立健全动物保护伦理仍然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而相对于现代人对于人与动物之间关系的纠结。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中却蕴涵着大量滋养动物保护伦理成形的土壤和资源,其中包括上古唐虞图腾神兽文化和中国传统儒、释、道伦理思想中对于动物保护思想的阐释和说明。可以说.这些传统伦理思想既是中国伦理道德的宝贵资源.也是对现代人生态行为的警示和劝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