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6篇
  免费   73篇
管理学   5篇
民族学   7篇
人才学   6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29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487篇
社会学   30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58篇
  2018年   69篇
  2017年   56篇
  2016年   50篇
  2015年   53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66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欧洲议会和欧洲理事会于2006年12月18日发布了《关于终身学习关键能力的建议》,这对欧 盟的基础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虽然成员对该政策的响应各异,但是,该政策在引导欧盟基础教育学校课 程整合化改革、推动欧盟基础教育评价发展、提出教师专业发展新要求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该政策的实 施对我国素质教育政策实施至少有3点启示:宏观教育政策的实施,形成政策体系是关键;能力培养与学科教 学整合是根本途径;制定明确、合理的评价体系是突破口。  相似文献   
42.
区县教师教育机构在不同历史时期承担着教师业务培训、提高和教研科研的指导任务。新形势下,因整体定位不明晰和教师教育层次结构升级,导致区县教育机构的发展面临困境。重庆市提出了五大中心,即专业发展中心、教育研究中心、教学指导中心、资源汇集中心和教育文化中心的建设目标,以期推动区县教师教育机构走出困境,实现战略转型。  相似文献   
43.
契约论既是一种源远流长的哲学思想,也是公民社会的核心价值,能够为现代公民社会的建构 和治理提供理论指导和价值判断。从契约论的角度进行观察,大学使命即大学与社会之间契约关系的体现。 中世纪以降,大学与社会的契约关系先后因为时代发展的需要出现了数次重大调整,大学使命因此也相应地 发生数次显著革新。时至今日,人类迈入后工业时代,知识社会已经到来并不断深化,大学与社会的契约关系 有了新的表述,大学使命必然也会出现新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44.
为探讨不同家庭教养方式对大学生恋爱的影响,采用爱情态度量表LAS中文版和家庭教养方式量表,对173名大学生的恋爱模式、家庭教养方式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研究发现,大学生的恋爱模式与父母的教养方式是相关的,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大学生正确恋爱观的形成起着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45.
新课程的实施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场深刻变革,目的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对于教师来说,改革则意味着"既定模式"的改变。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不管是新理念、新结构还是新方式方法的要求都会成为影响教师情绪的重要来源,教师情绪对新课程的实施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46.
应然的大学:人们心中最理想的大学。古今中外的许多专家学者都对理想的大学作了阐释。本文从"大学对学生的影响"这一视角入手指出:理想的大学应该是对学生产生延续性影响的大学。并指出,通过校园故事精神思想的熏陶、课堂上老师思想的传递和闲暇时间老师与学生的闲聊三种方法使学生形成自己的思想,以对学生产生延续性影响。  相似文献   
47.
当前教育类研究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理论知识不扎实、角色定位不合理、不能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等。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类硕士研究生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其一,四个不能少。即认真听课不能少、大量读书不能少、多练表达不能少、学会欣赏不能少。其二,四个很重要。即角色定位很重要、研究思想很重要、研究意识很重要、研究方法很重要。  相似文献   
48.
摘 要:观察渗透理论表明,我们在评断或观察一个事件或事物时,总是受到原有经验或理论知识的影响。“儿童行为观察”作为学前师范生的专业基本功和专业发展的起点,在幼儿教育和教师的专业成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在实践教学中却发现效果并不够理想,学生在观察活动中表现出“看不准、释不专、导无方”等问题。本研究试从观察渗透理论视角,提出“儿童行为观察”教学有效性的提升策略。首先,帮助学生觉察已有“成见”,以走向不偏不倚的“看”;其次,引导学生有目的的“储备”理论工具,为实现有理有据的“解”;最后,培养学生多视角分析行为的思维,以生成合理的教育之“导”。  相似文献   
49.
不同时代赋予教育民族志不同的研究主题,从而生成了相应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指导着相应时代的教育研究与田野实践。传统的教育民族志在关注经典教育问题时依然有效,但无法处理教育田野中"移动-流动"的图景。因此,教育民族志需要跨界的眼光,发现不同场域之间形成的联系,以批判的方式审视组织机构中"隐性的不平等"。在全球化时代,教育民族志的跨界性与批判性成为理解教育中国际与地方、宏观与微观关系的新视野。  相似文献   
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