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7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7篇
管理学   6篇
民族学   4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159篇
理论方法论   9篇
综合类   719篇
社会学   30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64篇
  2012年   104篇
  2011年   110篇
  2010年   72篇
  2009年   85篇
  2008年   89篇
  2007年   62篇
  2006年   86篇
  2005年   9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弋阳县位于赣北地区,归上饶市管辖.弋阳县人多数使用弋阳话,弋阳话属于赣方言中的弋鹰片.弋阳方言是弋鹰片中的一支典型方言,很多语言现象都非常具有特色,研究价值很高.在弋阳方言当中,“滚”多用为表示物体的温度比较高,不同于汉语普通话中“滚”字多数作为一个动词在使用,在阳方言中“滚”能受程度副词的修饰,表示温度高的程度.  相似文献   
42.
里尔克这位后期象征主义的代表诗人,通过“邻居”这个关键而又复杂多义的意象,抒写着诗人对超越性的、丰盈的存在的切近。同时,他又在仅有的儿首表现“邻居”意象的诗中.确认人类能够切近的能力和骄傲,从而获得现世救赎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3.
《史记》中有很多关于张良与道家联系的记载,后来史书中也多有记载,如:"汉世张良,功成身退";"帝尝问张良何如人,对曰:‘佐高帝,兴汉,功成身退,贤者也’";"因欲修服食养性之术,而寇谦之有《神中录图新经》,浩因师之"。而事实上张良并非深受道家隐逸思想的影响,他是一个"用世之儒"中的智者。  相似文献   
44.
新感觉派作为30年代上海的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唯美—颓废主义流派,其作品具有浓厚的唯美、颓废特征,尤其在对城市空间的刻画上,与当时的左翼、京派作家形成明显的差异。新感觉派作家将客观的城市空间主观化、感觉化,并把自己独特的审美体验融入到对城市的体验当中,使得上海成为一个具有唯美—颓废气息的都市,生活在其中的人们也因此染上了唯美的视觉色彩和颓废的精神色彩,即使借助宗教崇高的空间、乡村淳朴的空间也无法完成对这唯美—颓废城市空间的救赎,从而陷入了毫无希望的生活幻想当中,无法自拔。  相似文献   
45.
中国侠文化研究作为中国文化研究的内在重要组成基质,不断在各时段从自身与外在因素驱动合力的进程中,取得新的研究成果,对于侠文化的自身理论建构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就2016年度来看,其研究涉及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其一,关于中国侠文化文本内容的解构与重建;其二,关于中国侠文化在科技发展背景下,影视作为重要载体对侠文化的现代性展现;其三,关于区域性文化和侠文化的关系研究;其四,关于侠文化的性格塑造与传承研究;其五,中外侠文化的比较研究等。这些研究一方面为中国侠文化的承传与发展注入了活力,给予了侠文化极大的重视,同时在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中国侠文化的研究脉络。在此,通过对以上几个方面的梳理来概述本年度的研究情况。  相似文献   
46.
2008年6月,刘明华先生主持的项目成果<文化视野下的中国古代文学阐释>(以下简称<阐释>)一书由中华书局出版.全书蕴含着清晰而又浓郁的文化意识,著者以自由灵动、充盈和充满悟性的方式阐释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47.
从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原则立场出发,采用黑格尔的表象理论对"镜子说"的图像意识内涵进行探究,可以甄别出在共有的"镜子"譬喻之下的"模仿说""再现说",现实主义标举的"典型"理论和"反映说",自然主义追求的"屏幕理论"和象征神话模式,以及法国新小说的"纯物主义"理论等之间的精微差别.这种新颖的跨学科研究方法不仅深化了对"镜子说"现实主义美学谱系内涵的理解,同时也初步提供了从视觉文化角度对经典文艺学命题进行别样阐发的范例与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48.
《罪与罚》是心理小说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其以梦境凸显人物心理活动的手法更是文学创作领域一个成功的尝试,可以说主人公拉斯科里尼科夫的梦境就是贯穿《罪与罚》整部作品的重要线索。因此,对梦境的分析显得十分必要。同时,陀思妥耶夫斯基又是一位深受俄罗斯传统文化影响的作家,因此,对这些梦境进行分析又不能脱离俄罗斯传统文化语境。  相似文献   
49.
本文通过讨论穆旦诗歌中感叹词“O”所具有的形象意蕴问题,提出以下观点:感叹词“O”除了一般意义上的抒情功能之外,它更凸显于穆旦诗歌之中,具有一种形象意蕴;穆旦诗歌中的句首感叹词“O”与“呵”相比,“O”的使用增强了诗意造型中的肉体感觉,从而与诗歌身体中其它诸因素相互补充、相互映衬,共同拓展和提升了穆旦诗歌的艺术价值,保证和延展了其诗歌的艺术生命力。  相似文献   
50.
《全宋词》中方有开小传有多处疏漏和失误,包括名号、生年、任职、著作等许多方面需要补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