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1篇
综合类   8篇
社会学   64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71.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在西方兴起了"寒山热"。战争后的消极状态使人们迫切地寻找一种精神寄托,而寒山诗自然洒脱,通俗易懂的风格在当时几乎替代了当地文学,成为了人们追捧的对象。寒山诗尤其对"垮掉的一代"影响最大。寒山诗在西方的风靡得益于寒山诗的翻译。而最著名的译本属加里·斯奈德的英译本。本文主要从译者主体性进行斯奈德英译寒山诗的理论研究。此理论更好的从文化等角度剖析译本的合理性及艺术性,旨在为更多的译者提供更多的翻译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72.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多媒体的发展,信息表达不再依靠单一模态,形式逐渐多样化,学术界对特定话语的多模态隐喻研究也随之增多。现有的多模态隐喻研究主要以平面广告、电影、漫画、海报等为对象,对视频公益广告的研究较少。以泰国环保公益广告为语料,根据概念隐喻理论和多模态隐喻理论,对环保公益广告进行多模态隐喻分析,探讨环保公益广告中的多模态隐喻构建机制,分析其认知效果。  相似文献   
73.
究其本质而言,比拟不仅是一种修辞现象,还是一种思维方式,更是一种认知机制.由莱考夫和约翰逊引领的认知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从一个具体的概念域(即源域)到一个抽象的概念域(即靶域)的系统映射.因此从认知隐喻观的角度审视,比拟是一种最基础的本体性隐喻,是由人或物的源域向其他实体靶域投射的结果,将人或物的各种属性如特征、动机、活动等映射到客体上,并使之拥有人或物的言行或品质.本文通过对现代汉语中比拟的运用进行微观考察分析,以期揭示拟人化和拟物化背后的隐喻思维动因、丰富隽永的认知效果及其深刻悠远的中西方涉身哲学理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