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0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165篇
理论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337篇
社会学   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56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1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01.
在中国美学中,对滑稽、幽默理论的研究角度经历了从社会功能论到实践论的转变过程。滑稽和幽默诞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之中,而且是人类特有的审美现象。只有从人类社会实践的角度出发,才可能更有效地揭示出这两个范畴的本质和特征。  相似文献   
102.
103.
作为台湾文坛上引人瞩目的高产女作家,郭良蕙不仅游走于严肃文学与通俗文学的中间地带,拥有广泛的社会读者群,而且以她对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台湾文学题材的大胆碰撞,挑战了官方文学话语的权力场域.其小说创作内容从传统的男性社会横跨到现代社会,通过对台湾社会变迁过程中的女性情感境遇的审视,传达了作者有关婚姻爱情问题的深层思考.特别是她对性爱题材的尖锐触及,突破了台湾文学的创作禁区,并引发出一系列耐人寻味的台湾文坛风波.  相似文献   
104.
论宣城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清初地域文学兴盛的环境下,以施闰章、高咏、梅文鼎、梅庚为代表的宣城诗人树帜诗坛,形成区域色彩鲜明的宣城派,其独具特色的诗歌被称为“宣城体”。在清诗流派研究史上,宣城派长期被冷落、悬置。本文从宣城派的兴起、文学渊源的考察、“宣城体”特色的辨析三个方面,探讨宣城派的历史风貌和诗歌艺术旨趣,认为宣城派兴于清顺治初,康熙中叶后逐渐淡出诗坛,宣城派并非清初的宗宋派,其文学近源是明中叶以后的宣城风雅,“宣城体”具有诗道一贯、言之有物、醇厚为则、风貌朴秀、语言简净五大特征,与“神韵体”、“梅村体”一起构筑了清初诗歌的繁富景观,并影响着清代诗风嬗变的走向。  相似文献   
105.
崛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台湾新世代女作家,在台湾"解严"之后众声喧哗的背景下开始创作,拥有着后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相结合的精神资源.她们或以对政治问题的疏离和反讽,挑战主流话语秩序和台湾政治乱象;或以对两性关系、女性议题的冷峻审视,来拆穿爱情乌托邦,解构男权中心神话;或以戏拟化的姿态,反讽调侃的口吻,对社会人生进行拆解和颠覆,表现出新世代女作家的代际特征和创作态势.  相似文献   
106.
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和开放的扩大,领导干部很有必要懂一些英语,各级各地政府也出台了不少新政策,旨在鼓励领导干部学习英语,提高英语水平。掌握学习英语的方法,提高学习成效,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要有计划、有规律地学英语领导干部由于工作忙,没有整块的时间,需要零打碎敲、见缝插针来学英语。领导干部学英语不要像学生为了完成一门课程那样学,而应把英语看做是为交流带来便利的重要工具。比如,要能够阅读和写作一般的英语函电,能够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商品目录等渠道获得有用信息,能在有关会议和谈判中进行有效的交际。…  相似文献   
107.
文学创作是萨特哲学的一种表达方式,他把文学和哲学结合起来,形成了他本人创作的独特风格。在萨特的文学作品中,"自我"与"他人"是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人与人之间虽然充满矛盾与冲突,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同时"他人"又是我们的镜像,但是我们需要"他人"而生存。萨特的"他人"观之所以存在矛盾,是因为"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108.
《使女的故事》是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一部女性视角的反乌托邦小说,它与传统反乌托邦小说既一脉相承又具有明显差异性,鲜明地体现了女性作家介入西方反乌托邦文学后,对其进行的颠覆与重构。本文将《使女的故事》置于反乌托邦文学传统之中,对比和考察它与传统反乌托邦小说代表作《一九八四》在女性话语、女性形象等方面所呈现出的关联与重构,进而探讨女性立场介入反乌托邦文学后所带来的发展与变化。  相似文献   
109.
1990年代以来关于"反右"这一创伤历史经验的自述,多是在"施难/受难"的逻辑框架内展开,并以悲情诉苦和对怨恨情绪的声泪控诉为主要内容,但这种叙述模式和逻辑并不能体现历史与自我反思的深度。就创伤记忆的自述来说,"反思性"这一伦理尺度要求苦难的叙述不能止于毫无节制的控诉与宣泄,还必须具体而节制。在此,具体与节制不只是技术层面的叙事要求,也是自述者应具备的一种伦理态度。  相似文献   
110.
《庄子》作为先秦艺术地理审美的集大成者,广泛吸收了以《山海经》为代表的古神话、滨海地带的海洋文明以及中原农业文明中的地理认知.以此三方面的地理知识为基础,用审美精神将其整合融会,塑造出了远离尘世的逍遥之境、物我合一的诗意之境、新人耳目的奇幻之境等具有不同美感的地理意境.这些意境成为《庄子》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在它的哲学表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在先秦的政治地理、神话地理之外,构建了艺术地理审美的高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