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1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3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5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182篇
理论方法论   16篇
综合类   503篇
社会学   16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50篇
  2021年   84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64篇
  2013年   58篇
  2012年   49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在中国接入国际互联网20年之际,试图探讨网络文化研究的意义,并从概念、特征、影响、管理、全球化、传统文化等视角对近20年来网络文化研究的成果进行回顾和梳理,揭示网络文化研究的现状,提出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其研究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82.
自由是人类追求的一种理想生存状态 ,因而人们一直没有停止过对自由的思考 ,但要对自由做出正确的解释就必须对自由的前提进行反思。一方面 ,人是自然存在物、社会存在物和历史存在物决定了人具有受动性 ,人的这一特性成为人们向往自由的对立面前提。另一方面 ,人类的特性是自由自觉的活动 ,决定了人具有能动性 ,而人的这一特性则是人们实现自由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83.
融合中西的义理阐释方法--以民国学术研究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时期的义理阐释方法是在传统义理方法与西方诠释学方法基础上融合而成的.陈寅格的史学,钱钟书的文论研究等都运用了义理阐释方法.作为民国学术的一个主流方法,义理阐释方法融合中西、古今,整合诠释和实证,推动了民国时期学术兴盛与大师的诞生.  相似文献   
84.
85.
86.
意识形态建设是政治学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成效关系到民族国家的长治久安、现代社会的和谐稳定、执政党的合法性地位和持续执政。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建设重要论述的形成,既建基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意识形态思想,又继承了中国共产党人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相关论述,同时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基础。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论述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涵盖了地位论、目标论、核心论、机制论、举措论,是一个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建设重要论述具有重大的时代价值,提供了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顶层设计”,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化了我们党对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科学认识,把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提升到新水平、新境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了思想基础、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相似文献   
87.
88.
民本思想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治理智慧,对中华文明发展有着深远影响。但在君主专制私有社会中,其民本意义上的功能和理想实际上无法得到真正的实现。习近平人民中心论秉承和彰显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特质,有着鲜明的价值取向和丰富的时代内涵,强调人民是创造和发展历史的主体力量和动力源泉。相比传统民本思想,习近平人民中心论在人民与国家的关系上实现了地位上的“从属”到“主体”的超越;在利益追求上实现了“异路”到“同向”的超越;在治理上将服务人民视为起点和目标,把人民当成信仰,实现了“治术”到“信仰”的超越。  相似文献   
89.
大党独有难题并非等同于管党治党难题,而是需要依据中国共产党的特殊性来准确理解。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长期执政的政党,大党独有难题指的是如何进行自我革命实现长期执政;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使命型政党,大党独有难题指的是如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引领世界社会主义新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大党独有难题指的是如何持续焕发科学社会主义生机活力。大党独有难题的产生是由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共同形成的。所以,应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推进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以胸怀天下关照世界发展,从而逐一解决大党独有难题,这有助于深化管党治党规律的认知、提升党领导国家治理的能力、增强完成新时代使命的本领、夯实长期执政的人心基础。  相似文献   
90.
中苏论战源于中苏两党关于社会主义及其建设道路的不同理解,主要是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出现的一些新变化的认识差异,特别是当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独具特色的新成果之后,中苏两党便按各自的角度解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有关论断,并据此相互指责与批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