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4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3篇
民族学   5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24篇
理论方法论   7篇
综合类   93篇
社会学   32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91.
在西方国家,政治演说以其重要的社会、文化和政治影响,一直备受人们关注。本文以希拉里·克林顿参选美国总统时在新罕布什尔州初选获胜后发表的胜选演讲为语料,围绕语篇系统的四个组成部分,即语篇形式、社会化、意识形态和面子系统进行分析,探寻语言表层下的隐含信息。  相似文献   
92.
在人际交往中都会涉及面子,交际者不但要顾及自己的面子,也要保护别人的面子,否则就会容易引起冲突。本文以电视剧《手机》第15集,围绕"手机"这一题眼所引发的人物交际的冲突为语料,从语篇系统的视角,即意识形态和面子系统入手,分析因不同代别(generational)人物语篇系统的影响而引发的交际者之间的冲突,旨在引导交际者在交际中避免不必要的冲突,以达成成功的交际。  相似文献   
93.
旅游文本自身特有的功能决定了旅游文本英译明显的目的性,使用传统翻译评价标准衡量旅游文本英译质量难免失之偏颇.翻译质量评价的过程是一个价值判断过程,必须考虑行为主体自身的需要.就旅游文本英译研究而言,只有从委托人与译文读者需求出发,才能有效探讨其质量评价体系,从而使译本最大限度地在译语环境中实现其主导功能.  相似文献   
94.
文章根据哈萨克语和汉语这一对语言组合,使用定量研究的方法对10名在新疆乌鲁木齐居住的哈萨克族儿童0-3岁期间的纵向语料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哈萨克族双语儿童0-3岁期间的母语和第二语言习得都是一个有规律的从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其中所涉及语法领域都是以母语哈萨克语为基础的句法转移。第二语言汉语对母语哈萨克语几乎没有影响。哈萨克族双语儿童习得汉语中出现一些特殊问题原因是新疆地区混合民族家庭比例很低,而大多数少数民族在家庭当中主要使用本民族语言,比较大的哈汉语言差异。  相似文献   
95.
翻译过程既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又是模因传播过程,是对源语模因进行重新解码、编码、重组的信息流通过程。模因论为中国文化专有项的翻译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译者作为传播模因的宿主,可以通过音译、直译及变体模因等方式将汉语模因引入目的语,从而将中国文化专有项传播给译语读者。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使源语模因在译语文化中得到最大限度地保真。  相似文献   
96.
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视角,针对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所存在的重复写作练习、缺乏写前输入和写作过程指导、缺乏有新意的写作活动等问题,结合实际,阐述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设计中,应注重写前策略的使用,通过头脑风暴、思维导图、列提纲等写前策略的使用,培养微技能、发展多元思维、提升文化意识,从而促进能力向素养的转化。  相似文献   
97.
"翻译文学"这一概念在翻译理论和比较文学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翻译文学"在英译名上的混用却表明学界对"翻译文学"的本质还缺乏足够的了解。"翻译文学"不同于"文学翻译"在于"翻译文学"侧重于对作为既定形态的具有文学性的译作本身的研究,因此英译名translated literature更能反映出"翻译文学"的本质内涵。  相似文献   
98.
设置情报委员会是日本军国主义实现言论统制“一元化”的重要手段,该委员会成立于全面抗战前一年,并在卢沟桥事变中进行了大规模的舆论调查与情报收集活动,其调查内容与日本对外宣传方针的形成密切相关。伴随着侵略战争的步步扩张,经由“时局同志会”而“内阁情报委员会”,“内阁情报部”而“内阁情报局”之变迁,其最终发展成一个集情报收集、媒体管控、舆论引导为一体的战时言论统制机构。  相似文献   
99.
在莫言几乎所有的短、中、长篇小说中,都有一些性格鲜明、形象丰满,却又卓尔不群的女性人物形象。与莫言小说对历史的解构与重构、对现实的显性批评与隐性讽喻和他的内部二元对立、多元共生、众语喧哗的"莫言体"小说叙述风格相对应,莫言塑造了一系列极具文学史颠覆性的女性形象,这些人物在小说叙事中多处于"被压抑者"的地位,是制度弊端、民族矛盾、阶级压迫、文化陋习和性别歧视语境下"被压抑的""第二性"。她们所处时代社会环境不同、身份地位外貌各异,多是某种时代悲剧、某种制度弊端或情感压抑的"被牺牲者"和悲剧命运的苦难承受者。但是,在小说的叙述过程中,这些女性人物都在进行着令人讶异的精神觉醒和"行为革命",她们以"人"的最朴素的对"生"的向往、对"自我"生命主体性的追求、对"爱情"的最简单纯粹的渴望,或者因为某种物质诱惑或情感责任的驱动,被动地在环境的催逼下完成了精神层面的"自我觉醒"。她们顽强抗争、自我解放,以或坚毅、或叛逆、或自由、或奔放、或快活的女性形象对"压迫性"的外在环境进行或喜或悲、亦弱亦强的冲击与嘲讽。她们的最终命运与结局不一,但都体现了作家莫言试图借助"女性"这一性别视角解构历史、描画时代精神、批评社会弊病和表达人文关怀的叙事意图。同时,莫言的这种叙事努力也为当代文学的人物图谱增加了诸多新的、个性鲜明、形象丰满的女性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00.
中俄同属欧亚大国,历史源远流长,法律文化博大精深,但两国法律在法律源流和体系、法律精神、法律观念上存在较大差异.法典编纂作为法律文化的表现形式和外部载体,深刻地反映和展现了中俄传统法律文化的不同特点,即中华法系和大陆法系、伦理法和宗教法、刑法文化和民法精神、法律的民本观和人权观等.多层次探讨中俄传统法律文化的差异,对于欧亚合作背景下中俄两国开展更为密切的法律合作具有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