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2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25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188篇
社会学   3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87 毫秒
61.
史湘云作为《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但对史湘云的研究却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才热起来。近十年来对史湘云的研究主要在形象性格研究、结局研究、原型研究、关系研究、意象研究等方面提出了一些颇具价值的观点。  相似文献   
62.
21世纪以来,学界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从情爱观等不同角度,对贾宝玉形象进行了深入研究。近十年有关贾宝玉研究的文章达三百余篇,研究视角、方法多样,观点多客观允当,但也存在观点重复、缺乏新意,甚至抄袭剽窃等不足。  相似文献   
63.
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与《牡丹亭》中,莎士比亚与汤显祖分别运用"死"与"生"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来体现剧中的爱情主题。在如此迥异的表现方式背后,隐含的是中西方对于生死的不同观点———"乐生"与"乐死";而以"两希传统"为代表的西方文化背景和儒家占主导的中国文化背景正是中西生死观差异的来源。此外,两部作品诞生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也分别赋予了这两部作品"彰显人文精神"以及"反封建"的独特现实意义。也正是因为这种植根于不同文化的迥异的生死观念及其折射出的历史现实,成就了两部作品抒写爱情又超越爱情的深刻。  相似文献   
64.
一直以来,晴雯形象是《红楼梦》研究的热点和重点之一。晴雯因其独特的个性和极具悲剧色彩的结局,得到了广大读者的深切关注。不少学者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对她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和评论。近十年来学界对晴雯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新的成绩,对之进行一番的梳理和总结,无疑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65.
推进院系工作的科学发展是高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任务,是高校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和组成部分。作为基层院系,必须明确基础地位和责任,认真研究工作规律,切实把握工作决策、队伍建设、教学质量三个关键环节,努力实现自身工作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66.
《红楼梦》是古代小说研究的一大热点,《红楼梦》里塑造的人物也深得研究者们的青睐。相对于金陵十二钗研究,刘姥姥研究分量历来都很小,但也不乏佳作。在21世纪的头10个年头里,有着深厚历史积淀的红学继续蓬勃地发展,其中对于刘姥姥的研究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并有逐渐走热的趋势,新的思路也正在酝酿和探索中。  相似文献   
67.
从方言分布和类型学视角考察汉语动词重叠,可以看出,汉语动词重叠与世界上其他语言的动词重叠一样,表义丰富,重叠形式多样.其中大部分为摹状重叠,此类重叠可以用重叠的象似性动因来解释,这是汉语动词重叠表现出来的与世界上其他语言的共性特征;而汉语动词中的非摹状重叠,由于其来源是动量组合的语法化,与其他语言中基础生成的表示量少的动词重叠相比,语义不尽相同,此处则体现出汉语动词重叠的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68.
黄云霞 《东南学术》2015,(1):218-222
海外汉学家对于中国文学的研究一直在受到国内学界的持续关注,近年引进的诸多"中国文学史"著述也在不断地引起争论。本文从述史定位、时序结构和文体意识三个方面重新解读"文学史"著述的一般"常识",以期在回归"常识"的基础上,对现有文学史著述的评价提供某种必要的参照。  相似文献   
69.
自《红楼梦》问世以来,林黛玉一直是备受学人关注的红楼女性形象之一。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对这一人物的性格、原型、审美形象、文化内涵、死亡之因等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与评论。近十年来。对这一形象的探索研究仍是多方位的,因此有必要对之作一客观梳述。  相似文献   
70.
抗战期间,高云览向海外侨胞及时报道国内战争形势,揭露日本侵略者残暴血腥的罪行,展现中华儿女团结抗敌、浴血奋战的英雄事迹,真实生动地记录了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在抗战史上的光辉足迹和伟大影响,因此,高云览的报告文学创作具有重要而独特的意义。其报告文学避免了一般新闻报道的模式化倾向,以郁愤悲壮的叙事基调、真实生动的场景再现、灵活融合的文体风貌形成显著的艺术特色,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