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2篇
丛书文集   5篇
综合类   6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在民间传说中我们可窥见民间俗信对制度化宗教(主要指道教、佛教和儒家学说思想)的兼收并蓄、包容整合。民间信仰的兼容性特色可用"儒门释户道相通"来加以概括。而这种兼容性正凸显了广大民众在心理需求与生活指归两个维度上的调适和应用。本着为现世、为生活的实用目的,广大民众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已制度化了的宗教教义和信仰模式涵化转变成能够为其心理和情感所接纳的方式来崇信、践行之。心理需求与生活指归的完美融合又折射出了中国民间信仰的功利性格及特质。民间俗信对制度化宗教具有兼容和整合功能,是与其在生活指向上的功利性格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12.
杨慧 《兰州学刊》2007,(3):19-23
圣婚仪式贯穿在人类文明史的各个阶段,从古代宗教对女神的崇拜到天主教对圣母的崇拜,这种仪式的象征性构成了宗教本身.圣婚中"处女生子"和"童贞受孕"的现象蕴涵着重重深意:从"处女"和"贞洁"的概念界定到"圣子"的出生,从象征赖以产生的肉体经验到象征被高度抽象后的心里体验,"圣婚仪式"体现了一种灵肉结合的爱,它不但完成了从肉体到精神的提升而且不曾失却生命的温度.  相似文献   
13.
明清以来流传的宝卷与青海多民族地区流行的嘛呢经,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的继承关系,而且在演唱的表演特性上有很大的相似性。它们在自身形成的过程中,均借鉴了佛教或道教宗教经典,选择了世俗化发展的传承路径。二者是不同历史时期产生的具有宗教性质的不同的艺术文本,可以视为是"同源同流"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