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15篇
  免费   73篇
  国内免费   8篇
管理学   110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79篇
人才学   25篇
人口学   10篇
丛书文集   1130篇
理论方法论   268篇
综合类   1345篇
社会学   119篇
统计学   8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61篇
  2022年   81篇
  2021年   101篇
  2020年   105篇
  2019年   86篇
  2018年   46篇
  2017年   74篇
  2016年   77篇
  2015年   108篇
  2014年   137篇
  2013年   131篇
  2012年   155篇
  2011年   188篇
  2010年   171篇
  2009年   185篇
  2008年   183篇
  2007年   219篇
  2006年   185篇
  2005年   166篇
  2004年   146篇
  2003年   107篇
  2002年   66篇
  2001年   61篇
  2000年   50篇
  1999年   44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71.
阿尔弗雷德·施密特依据自身对"本体论"概念的预设,在肯定了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性质的基础上,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范畴、体系特征、与旧形而上学的区别和马克思学等几个角度分析论述了其非本体论的马克思主义观。在对这一观点进行批判性的回应中,通过对本体论问题进行再反思,可以确证"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具有本体论意义。  相似文献   
72.
21世纪教育步入了信息化时代,为了适应教育信息化的新形势,教师必须提升自己的素质,进行自我发展,以便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为此,论文从教育信息化的特征,教育信息化对教师新的要求,教师的角色以及自我发展途径等方面进行分析,对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师自我发展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3.
顾贞立是明末清初独具个性的优秀女词人,孤高不群的性格及不凡的文学才华使得她的词作时常流露出当时女性少有的豪情与气概;而所适非偶的遭际与孤傲个性问的冲突,又是形成其郁愤心境的主要原因。所以,顾贞立词在总体上呈现出以意胜境、劲直疏宕的特点,同时也不乏凄婉幽咽、措语精隽之作,无论在词的内蕴还是艺术上都取得了开创性的成就。  相似文献   
74.
受中国上古宗教特殊性的影响,中国古代审美意识具有不同于西方的内在机制和基本倾向,由此形成全性合生、流观合化、节文合序和明德合圣四种美的形态,亦可称为身象、物象、事象和性象。与此四象相对应,中国古代艺术逐渐发展出形神、意境、文质和兴象四大范畴,以统领中国古代艺术的整个范畴体系。形神与意境为虚象,具有超脱空灵的审美品味;文质和兴象为实象,包含较多的社会功利内容。由四象生成的四大艺术范畴是一个整体,它们相互关联和渗透,研究者可有所偏重但不能偏废;偏废不仅弃置其所欲舍,同时也将断送其所欲取。  相似文献   
75.
胡明伟 《南都学坛》2003,23(5):48-55
在宋代杂剧研究领域,人们很少从文人曲与民间戏的角度,分析宋代宫廷杂剧与民间杂剧的内容倾向、表演形态、审美趣味的对立状态与互动倾向。从服务对象、演出内容、演出场地、表现形式、演出风格、欣赏趣味等方面来看,宋代杂剧分为宫廷杂剧和民间杂剧。宫廷杂剧为宫廷统治者服务,它讲究演出的仪式性、演出内容的颂扬性、欣赏趣味的多维性。民间杂剧包括士大夫杂剧和平民杂剧。士大夫杂剧具有家宴性质,用于家庭娱乐与招待宾客,讲究清雅、机趣,独重女音“浅斟低唱”的欣赏趣味;平民杂剧讲究热闹性,注重科诨效果。宫廷杂剧与民间杂剧并不是绝对对立的,宫廷杂剧艺人与民间杂剧艺人可以相互沟通,宫廷杂剧和民间杂剧在内容上还相互影响。宫廷杂剧、民间杂剧影响了后世的戏剧格局——元明清宫廷戏剧、士大夫堂会、民间戏剧。  相似文献   
76.
荀子关于大一统王权政治的构想反映了儒家学说为适应战国末期的社会转型而发生的理论变迁。荀子提出了礼法互补、王霸并用的系统理论,为大一统王权政治提供了最佳的治国模式。关于大一统王权政治的制度建设,荀子论述了他的王政和王制的思想。荀子主张尊君,以树立和维护君主的权威,同时又主张以儒家的道统与民本思想为主,建立起对君主的权力与意志的制约机制。  相似文献   
77.
19世纪末20年纪初,历史久远的汉诗确实需要采用白话和自由诗体,来打破有些僵化的言在语言上和韵律齐整的定型诗体格律诗在诗体上的垄断。但是这些体变革的内因并不会导致极端的新诗革命。社会变革这一外因极大地催生了新诗革命及白话诗,特别是科举制度的取消、留学运动的兴起、传教活动的普及、报业的大发展和平民教育的流行这些非诗事件,极大地改变汉语诗歌此间的功能。汉诗功能的巨变带来了汉诗体的大革命。因此白话新诗既是汉诗体自身进化的结果,更是特殊时代的政治化变革的产物。  相似文献   
78.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开创内蕴着深层次的传统文化基因。在全面推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征程中,以传统文化视角回溯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从根本上把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内在耦合,对于深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理论根源与价值面向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传统文化中“大一统”理念涵括着党的领导的政治传统;大同理想蕴含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文化根基;民为邦本积淀着人民中心现代化的思想源泉;天人合一凝聚着和谐共生现代化的精神特质;和而不同奠定着和平发展现代化的道德支撑。总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形成发展始终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并不断从传统文化深邃的思想智慧中汲取丰厚滋养。  相似文献   
79.
与老舍小说展现老北京广阔的社会历史风貌不同,1980年代京味小说对于北京城市文化身份的型构,是通过极度浓缩简化并重复出现的“记忆素”来实现的。这些由人物、行动、空间与情节组成的“记忆素”具有高度的趋同性。而这些“记忆素”作为一种“传统的发明”,并不是要对老北京的历史文化进行多么精致的还原,而是为了应对“文革”结束后和北京城现代化过程中所出现的城市与人的身份危机而作出的一种解答。  相似文献   
80.
刘文英先生是国内最早研究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学者之一。他认为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精华主要蕴涵在"参赞化育"这一命题中,并集中进行了两点阐释,其一是人类参赞化育的前提以及人类何以能够参赞化育,其二是人类以何种方式参赞化育。刘文英先生将儒家生态伦理思想概括为"泛仁论的生态伦理",认为儒家主张人类以道德自觉的方式来参赞天地自然万物的化育,在人与自然界之间建立一种具有道德情感的和谐关系,并由此承担起参赞自然万物的生长发育的责任和义务。虽然刘文英先生不同意将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归结为人类中心论,但在笔者看来,人类中心论也可以有不同的类型和内涵,其所导致的结果是完全相反的,西方传统的人类中心论是以人类的利益为中心,只能导致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和主宰,而儒家式的人类中心论,则是以人类的道义为中心,其结果是人类对自然万物承担起责任义务和付出道德关怀。刘文英先生所概括的"泛仁论的生态伦理"思想,事实上就是另一种类型的人类中心论,我们可以将其称之为"道义型"的人类中心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