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1篇
劳动科学   14篇
人口学   7篇
丛书文集   6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13篇
统计学   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1.
在非寿险分类费率厘定中,泊松回归模型是最常使用的索赔频率预测模型,但实际的索赔频率数据往往存在过离散特征,使泊松回归模型的结果缺乏可靠性.因此,讨论处理过离散问题的各种回归模型,包括负二项回归模型、泊松-逆高斯回归模型、泊松-对数正态回归模型、广义泊松回归模型、双泊松回归模型、混合负二项回归模型、混合二项回归模型、Delaporte回归模型和Sichel回归模型,并对其进行系统比较研究认为:这些模型都可以看做是对泊松回归模型的推广,可以用于处理各种不同过离散程度的索赔频率数据,从而改善费率厘定的效果;同时应用一组实际的汽车保险数据,讨论这些模型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2.
13.
本文基于2013~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运用双重差分(DID)方法,检验了精准扶贫政策对贫困家庭消费的影响,深入探讨了精准扶贫分类施策的政策效果。研究发现,精准扶贫政策使贫困户人均消费提高4.37%,生存型消费提高5.76%,发展型消费提高13.12%。从消费结构来看,政策显著增加了食品、衣着、居住、交通通信及教育文娱等支出,同时,居住类、交通通信支出占总消费的比重显著提高,医疗保健支出占比显著降低。进一步地,对于老年贫困家庭,精准扶贫政策通过直接转移支付方式提高消费水平,优化消费结构;对于因病致贫家庭,政策通过低保等直接转移支付方式,降低医疗支出,提高生活水平;对于因学致贫家庭,政策通过教育帮扶方式,缓解教育负担,改善生活质量。对于教育程度低的家庭,政策通过"扶志与扶智"相结合的方式激励贫困家庭,过上美好生活。本文实证结果表明精准扶贫政策发挥出"对症下药,靶向治疗"作用。家庭特征异质性分析表明,政策对老年人口、不健康人群、未成年子女数量多、教育水平低的深度贫困家庭作用更明显。地区异质性分析发现,政策在贫困县与"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效果更突出。这表明精准扶贫政策聚焦深度贫困,专啃"硬骨头",精准发力,推动贫困家庭生活质量大幅提升。本文的研究为厘清精准扶贫政策帮扶渠道,评估减贫动态效果提供了实证依据,可为相关部门切实把握政策成效,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总结中国扶贫经验提供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近40年,家庭收入水平逐年增加,然而家庭收入差距也呈扩大趋势,京津冀地区金融普惠家庭比非金融普惠家庭的收入差距高出全国21.531元,家庭收入差距问题更为突出,严重影响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和家庭幸福感,探求金融普惠和京津冀家庭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具有现实意义.文章基于2015年CHFS京津冀样本数据,在社区层面估计发现,京津冀社区金融普惠提高10个百分点,社区家庭收入基尼系数显著下降2.42%.在北京和天津地区,社区金融普惠对家庭收入差距没有显著的影响,在河北地区,社区金融普惠比例提高10个百分点,社区家庭收入基尼系数显著下降2.37%.进一步发现,京津冀金融普惠对各分位点家庭收入的影响随着分位点的提高而呈递减趋势,这是金融普惠降低京津冀家庭收入差距的内在原因.文章的政策含义是在京津冀地区,普及金融普惠能够缩小家庭收入差距,增强家庭金融发展协调性,增进家庭福祉,促进京津冀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2011~2017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DID)研究了精准扶贫政策对农业信贷渠道和农业信贷规模的影响。研究发现,精准扶贫政策使贫困户获得农业正规信贷的概率提高了1.93%,正规信贷规模提高了20.43%。随着时间的推移,政策作用逐渐增强,精准扶贫政策实施后第三年,贫困户农业正规信贷概率提高3.45%,农业正规信贷规模提高34.4%;非正规信贷概率下降4.08%,规模下降33.34%,非正规金融对正规金融的补充作用减弱。进一步地,本文发现政策效果在西部地区更为显著,反映出该项政策在推动金融扶贫区域间协同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相较于贫困县,非贫困县的贫困户正规信贷获得的概率及规模提升效果更为显著,体现出中国贫困治理中先"区域整体"后"精准突破"的工作思路。本文还发现精准扶贫政策下的正规农业贷款资金并不存在明显的"精英俘获"效应,然而极度贫困家庭的正规信贷获得情况仍未发生显著变化。因此,精准扶贫政策对建立健全农村信贷市场成效显著,但极度贫困家庭获得正规金融的渠道还需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人们忽视了合作金融与社会保障体系的制度性联系,这也是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难以建立的原因之一。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合作金融在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客观分析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的发展困境与资金状况,探求深化合作金融改革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基本对策,更好地为全面建设我国小康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7.
18.
张志平 《劳动世界》2010,(12):17-19
文章分析了我国推行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并以北京市的制度实践作为具体分析对象,运用对比法和文献分析法,指出了新农保制度在实际运行中的优势以及尚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20.
印度农村建设中的金融支持及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超 《中州学刊》2006,28(5):69-72
印度农村建设中十分注意加强金融支持。农村地区银行网点的拓展、优先部门贷款比例要求、一系列政府援助计划及微额信贷的全面铺开等都是印度近几十年来的农村金融与农村发展策略。但某些不当做法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金融效率。这些经验教训对建立并完善我国的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重要的参照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