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17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10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60篇
社会学   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7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郑振铎与上海国立暨南大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振铎先生是我国 2 0世纪一位著名的学者和社会活动家 ,曾任国立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郑振铎是一位对暨南大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的著名学者。  相似文献   
72.
舒玲玲 《职业》2011,(36):4-6
五年,实在不能算是一段太长的岁月。相比五十年的厚重校史,它显然年轻得尚有些单薄;相比廿五载的职教耕耘,它似乎短暂得略有些倏然。半辈子从事职业教育,五年不过浮华掠影,他直言这是一个艰苦与诱惑并存的过程,站在新征程的起点继往开来,他从未后悔过自己的选择。且行且思,他一直在思考职业教育的内涵突围,他就是张建林——金华市第一中等职业学校校长。  相似文献   
73.
作为历史元素的校史文化,随着现代历史学科自身的整合与分化也要与时俱进,形式和内容都需创新。本文分析了传统校史文化的局限,借用教育学理论中的研究方法,提出了将"校史文化"转向"文化校史",将传统校史以史料汇编为经、以时序编年为纬的编年史体改为以人物为经、故事为纬的碎片编事体的校史编纂新构想——基于叙事学理论的"文化校史"观。以求将重要人物、反映学校演进的重大事件与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相融合,珠玑相连,经纬交织,从而形象直观地反映大学历史脉络。  相似文献   
74.
孙文帅 《人才瞭望》2009,(11):60-60
毕业前去北京的陶行知中学参加一次考试.在校史栏中偶然看到了一个《四颗糖》的故事。故事说的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任校长时.有一次在校园里偶然看到王友同学用小石块砸别人.便当即制止了他.并令他放学后.到校长室谈话.放学后.王友来到校长室准备挨骂。  相似文献   
75.
本文针对我国高校口述校史档案征集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现状分析,提出完善高校口述校史档案征集工作的对策建议,以期改善我国高校口述校史档案征集困难的问题,为高校深入挖掘和利用高校口述校史档案信息资源,认清口述校史档案工作的未来方向,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76.
高校校史、校训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上海理工大学拥有丰富深厚的校史文化资源和深刻的校训精神资源。在本科生公共必修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结合百年高校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穿插讲授校史和校训,既能结合大学生的个人感受和体认,增强高校学生的爱校、荣校意识,形成富有特色的校本文化体系;也能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功能,深化本科生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认识,从而增强“纲要”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77.
文化育人是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使命,也是提升我国公民文化自信的基础工程。校史教育作为高校思政工作和文化育人的双重内核,对立德树人和文化引领有着特殊的功用。以文化育人为主线,围绕高校思政工作的“三全育人”“课程思政”新理念,紧扣“文化自信”文化观,研究高校校史教育新视野、新任务和新语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8.
校史文化属于高校校园文化的亚文化,它是由历代高校师生在办学历史实践中传承和创造的、以校史资源为载体的一切有形和无形文化成果的总和,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引领资源、亲和化的实践经验、鲜活化的事实素材,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和激励作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好教科书”。在全面审视校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然”与“实然”的基础上,遵循“应然目标——实然境遇——实践突围”的研究理路,对校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学理探讨。坚守主渠道,融入高校课程体系;夯实主心骨,融入高校宣传矩阵;打通主动脉,融入高校学术研究;唱响主旋律,融入高校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79.
郑景文  刘康平 《科学咨询》2023,(12):250-252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网络思政背景下的“四史”教育与红色校史教育协同育人创新机制。文章首先阐述了开展“网络思政”的重要性,指出“网络思政”在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中成为“新的阵地制高点”和“重要的新工具”。接着,文章分析了利用“网络思政”手段开展“四史”教育的必要性,强调了当代大学生群体受网络影响加深以及传统思政教育途径受网络冲击而效果下降的现象。文章还提出了在网络思政背景下构建“四史”教育与红色校史教育协同育人创新机制的方案,包括开设红色校史相关的网络课程和网络公众号。最后,文章讨论了网络思政背景下的“四史”教育与红色校史教育协同育人的意义,主要包括促进高校思政工作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建设,增强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自信以及加强学生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解和认同。  相似文献   
80.
近年来,国家对高校思政教育提出了相关要求,其中对美育教育如何开展思政工作给予了指导性意见。即高校可以通过排演挖掘名家大师文化内涵的戏剧作品以此来提升师生的文化自信,为实现文化育人开辟新路径。从创排红色校史剧有助于打造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与美育相结合的文化育人新工程,有助于在公共艺术教育中建立三全育人体系,引领高校文化育人这几方面来论述创排红色校史剧在高校美育课程思政教育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