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47篇
  免费   334篇
  国内免费   36篇
管理学   1113篇
劳动科学   148篇
民族学   188篇
人才学   286篇
人口学   28篇
丛书文集   1820篇
理论方法论   480篇
综合类   5187篇
社会学   1600篇
统计学   267篇
  2024年   34篇
  2023年   144篇
  2022年   189篇
  2021年   273篇
  2020年   360篇
  2019年   251篇
  2018年   127篇
  2017年   256篇
  2016年   340篇
  2015年   539篇
  2014年   1352篇
  2013年   686篇
  2012年   729篇
  2011年   647篇
  2010年   692篇
  2009年   810篇
  2008年   754篇
  2007年   669篇
  2006年   463篇
  2005年   374篇
  2004年   286篇
  2003年   244篇
  2002年   213篇
  2001年   228篇
  2000年   129篇
  1999年   86篇
  1998年   41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38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1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61.
《西厢记》剧中担任陪衬角色的普救寺住持法本和尚,是研究者很少涉及的形象。其实,他是贯穿作品始终,非常值得重视的人物。法本形象在衬托主人公性格,促使情节合理发展诸方面均起到积极作用;同时,还集中表现古代佛家所谓“不倚皇权事不立”的箴言,以及佛家弟子全凭纵横捭阖的技能得以生存的现实。作品截取出家人的生活横断面,表现了丰富的社会现实,为我们认识金元时代社会开拓了新视阈。  相似文献   
62.
用一元函数微分学理论,对一元三次实系数方程x^3 bx^2 cx d=0的求根问题作了新的探讨。  相似文献   
63.
在LP(1 p <+∞ ) 空间中证明了一类非齐次积一秩微分方程边值问题的临界解关于方程系数和区域尺寸的连续依赖性 ,并获得了相应的高阶扰动公式  相似文献   
64.
广义孙子定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给出了一次同余式组的解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65.
文章从《庄子》理想人格的超越性、真实性与自然性、自由性和审美性三个方面阐述了其特点 ,并指出达到《庄子》理想人格的途径是“忘”、“守”。在此基础上 ,对《庄子》理想人格做了简要的评价。  相似文献   
66.
本文梳理了清代前碑派碑学理论发生的士人心态根源和时代学术背景,展示了碑学理论的建构过程:从顾炎武的开派示范到碑学审美理念的提撕以至书法史的重新清理。标举其钩深致远、返本开新的学术志向以及对书法历史资源沉实筛选和冷静清理的学术气质。继承发扬这种人文学术品格对于当下的书法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67.
马庆栋 《职业时空》2005,(10):48-49
从2004年开始,中央一号文件论述的核心连续两年都是三农问题。实践证明,发展乡镇企业,加快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而实现农业产业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举措和必由之路。从我国乡镇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看,职工文化素质、职业技能水平普遍较低。在知识经济时代已然来临的时候,面对入世后实力悬殊的国际竞争格局和竞争激烈的国内买方市场,提高职工素质、加强员工培训已是乡镇企业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68.
从性质上看 ,有限责任公司的股权继承是一种特殊的出资转让 ,该出资转让既要维护有限责任公司的人合性 ,又要实现继承人的继承权。为此 ,继承人股权的继受、公司形式的变更等均可作例外处理。  相似文献   
69.
枸杞可作为抗衰老补药。近代医学研究发现:其叶、果、果柄皆有抗癌的作用。安徽淮南市天元公司,经多年科技攻关,培育出抗寒、耐暑,特大枸杞子,成熟枝条越冬无冻害,当年栽植当年见果。  相似文献   
70.
学生为本--高校德育新观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学生为本"的观念认为,大学德育的目的是为学生服务的,内容是根据学生生存、发展和健康成长的需要而确定的,德育的过程不仅是教师教育学生的过程,更应该是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在参与各种教育和教学活动中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的过程;在德育评价中,学生不仅是评价中的对象,也应是这一评价的主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