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7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4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71篇
理论方法论   10篇
综合类   190篇
社会学   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晚年丁玲高扬"反封建"启蒙旗帜,积极肯定知识分子的独立思想和启蒙价值,视文学为"战斗的武器",大力倡导文学的"真实性"和"批判性"原则,在向"五四"启蒙文学传统的回归中,建构起了其启蒙主义的文学观。这一文学观的形成,是丁玲一以贯之的"个性思想"作用的结果;同时,它也呈现出了丁玲晚年思想中的一个重要侧面。  相似文献   
12.
舒非 《东西南北》2010,(1):29-29
女人代表的不只是性别,还有属性。  相似文献   
13.
“启蒙”与“革命”可以说是丁玲作品中最重要的两个元素,对她而言,“启蒙”所代表的个性解放和独立自主与“革命”所代表的社会参与和自我实践是她生命、思想中最重要、不可偏废的两个部分。建国之后,丁玲的作品大致可区分为“革命”系统、“个人自传”系统和旅外散文作品等三个方面,在这三个方面的作品中依然可看到“启蒙”与“革命”思想的多重变奏。  相似文献   
14.
以男性为参照系,追求成为一个独立大写的人的"强己"意识,是丁玲创作和做人的重要特点。丁玲的强己意识的形成,既有家庭的影响,也是以当时出色男性为参照、自觉学习的必然结果。丁玲的强己意识在创作中表现为女性独立人格的觉醒和对性别角色的反抗,在做人方面表现为以成功男性为榜样,从而靠拢主流文化与亲近政治。丁玲所取得的成就和所经历的磨难,都与这样的做人姿态和文化心态有关。从文化史的角度考察,丁玲的强己意识有着值得充分肯定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吴晖湘 《齐鲁学刊》2000,4(3):63-65
丁玲创作呈现出传统女性生命模式的超越者的激越,张爱玲创作则满蕴着现代女性沉溺者的苍凉,二者创作文本的歧异包含着现代中国历史积淀、文化值变和人生状态等方面的丰富意味。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40年代解放区小说创作主要有三种样态:一是以丁玲为代表的五四传统的解构与重构;二是以赵树理为代表的民间传统的升华与超越;三是以孙犁为代表的古典传统的承继与现代化.他们以各自不同的艺术走向参与了解放区的文学建构,反映了解放区小说创作的基本面貌.但在政治意识、阶级立场、大众话语等时代要求规范下,三者却经历了不同的命运.在新的历史语境下从文学发展史的层面对其重新考察,他们在感应和记录时代、重审传统文化、再构民族艺术、以及把长期被"病魔化"的乡村与农民还原为本真状态等方面都做出了卓越贡献;但也存在着如弱化文学的批判精神、消解个体生命价值、缺少艺术上的引领性和超越性等明显不足.  相似文献   
17.
今年58岁的丁玲梅是上海市徐家汇街道社区学校的铁杆学员。三年前,当了几十年内科医生的丁玲梅从工作岗位上退休了。退休之后,她将自己的生活安排与在职时一样忙碌。每周有四个半天,丁玲梅都是在徐家汇街道社区学校里度过的。学画、绣花、捏泥……忙得不亦乐  相似文献   
18.
丁玲是随着她成功地塑造了莎菲的形象而一鸣惊人、蜚声文坛的.莎菲是丁玲早期创作主调的集中形象体现者.其他形象无不是这一主调的变奏,她们与莎菲一起构成了丁玲早期创作的主旋律,致使"追求一幻灭一再追求一直至最后幻灭"的主题得以反复和深化,表现出作者所具有的现实主义的深度.追求与幻灭的主题,病态与变态的人物性格,都决定了丁玲早期作品必然重细腻的心理剖析和自我意识的发掘,这就形成了作者早期的创作个性与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9.
二十年代末,左翼文学界出现的一批“革命加爱情”模式小说,反映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于转化为革命无产阶级的艰难程度和过程。这些小说反映左翼时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转型的过程中,以坚定的“阶级性的责任感”与自身内在的种种个人伤感不断地斗争,最终克服“个人主义”和“感伤主义”的小资产阶级根性,走向革命无产阶级道路,从而塑造了从个人主义迈向集体主义的新一代革命无产阶级形象。  相似文献   
20.
论延安时期丁玲的女性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延安本该为丁玲的女性思想提供最广阔的自由发展空间。但是 ,丁玲的女性思想却在升华的同时被迫停滞了。这其中的原因即有外部环境的制约 ,又有丁玲个人性格因素的影响。丁玲的女性思想是超前于时代的 ,作为一代女性思想的先驱 ,丁玲做出了自己无愧于时代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