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7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4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71篇
理论方法论   10篇
综合类   190篇
社会学   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作为中国20世纪最为杰出的女作家之一,丁玲从未停止过对中国女性命运的关注,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女性形象,如莎菲、丽嘉、贞贞、陆萍等。从丁玲不同的创作时期我们可以看到,女性们走过了一条从痛苦挣扎到寻找新的出路,再到实现自我价值的成长道路。  相似文献   
22.
现代文学"向左转"是中国现代小说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现象,而民俗叙事始终主动参与并推动此进程。丁玲是其中转得顺利成功的典型作家。在文学书写的过程中,丁玲始终以女性的视角,采撷婚姻民俗参与作品叙事,赋予作品以生活质感和历史厚重感,为我们总结现代文学宏大叙事中的婚姻民俗参与范式提供了极好的素材。  相似文献   
23.
正义与自由都是人性之善的具体呈现。主张性别正义,目的在于实现两性作为个体的自由属性;坚持革命理性,则在于谋求全社会最大多数人群的自由权益;因而,性别正义与革命理性交织在一起,时而融合时而冲突。自由有多种类型的划分,除了"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还可以分为"需要的自由"与"能力的自由"。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不同于上述几种类型,同时又把它们融合在一起。不异化则为善,善即自由,这是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概括性表达。丁玲的人生,是一个不断反省自己、修正自己、从"不善"走向"至善"的过程。她的作品,不仅生动形象地呈现了人类主体意识中各种不同纬度的自由,而且在创作的精神升华中,还诠释了自我超越的大自由:"忘我"。  相似文献   
24.
1979年秋,丁玲从日本女汉学家中岛碧女士处得到<记丁玲>与<记丁玲续集>,两书于1934年由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此后,香港的一些书店将其翻印.由于书作者沈从文与作家的特殊关系,此书成为海外丁玲研究的入门书.  相似文献   
25.
1931年出任《北斗》主编是丁玲革命活动的里程碑 ,也是其文学活动的里程碑。在其政治生涯中 ,她实现了由激进的左派作家向革命作家的转变 ;在其文学生涯中 ,她实现了由单纯的作家向作家兼文学编辑家的转变。  相似文献   
26.
丁玲创作中的两种思想基因——以1931年创作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1年,当"革命意识"成为丁玲最自觉的显意识时,她对"个性思想"却仍然有所持守.这造成了其思想结构中"革命意识"与"个性思想"的"二元并置",并引发了其创作在思想性质上的矛盾性:一方面,她从题材的选择、主题的提取到人物的设定,都表现出了对革命功利性的诉求;另一方面,她又在"革命"叙事的架构中融入自己的个性话语,或以个人化的题材张扬自我,从而显示了其个性主义精神.1931年以后,这两种思想基因作为其精神的两极,以二元并置或此消彼长的方式,统领了其所有的创作,并演化为创作中的巨大矛盾.丁玲1931年的创作建立起了其此后创作的思想范型,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27.
解洪祥 《文史哲》2005,(1):110-116
反思意识的匮乏是晚年丁玲的症结所在。一方面 ,是由于丁玲独特的人生经历和特有的精神结构使她内心深处满蓄着对反思、特别是对政治反思的深切的惧戒 ;另一方面 ,则由于丁玲精神上横亘着勾销论、抵消论这两大思想障碍。丁玲一生 ,有很长一段时间处在社会政治的两极。一极 ,革命生涯 ,忠实的共产党员 ,革命战士 ;一极 ,政治磨难 ,被视为叛徒 ,反党分子 ,右派分子。这种独特人生的两极铸就了丁玲精神的两极。一极 ,革命生涯所带来的振奋和欢乐 ,铸成精神的天堂 ;一极 ,政治磨难则把丁玲推向精神的炼狱 ,痛不欲生。丁玲摆脱政治磨难、追还政治真面的强烈欲望 ,使她的言论、行动乃至创作有了双重性质。一重 ,发自内心 ,是内在要求的自然流露 ,这是根本的方面 ;一重 ,则是有意为之 ,则是向群众、向组织证明自己 ,证明自己同党同革命的始终一致和绝对一致。这种“有意证明” ,极大地堵塞了丁玲反思的路。丁玲的勾销论、抵消论 ,有其片面的真理性和历史合理性 ,不应一概否定 ;但作为反思的障碍 ,却又是决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28.
20世纪30年代出现的一批左翼作家、诗人及抗战后奔赴解放区的作家、诗人,他们的作品在文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但也留下了许多深刻教训。他们早期的作品,语言上体现出强烈的个性色彩,具有立体性和形象性;而后期(投身左翼文艺运动或到解放区后),上述特点则逐渐淡化或消失,出现一种向理念化、抽象化转型的倾向,艺术品味降低。以丁玲、何其芳、艾青三位作家为例可以看出,他们前后期的作品,就有这种明显的转型:从语言的自我个性张扬到自我个性的淡化;从语言的多色彩、多声部到不自觉的理念化、抽象化。其修辞手段也尽量向"革命化"靠拢。究其原因,这与他们的个人经历及艺术观念的变化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29.
邹言九 《船山学刊》2006,(3):144-146
丁玲的戏剧叙事不仅以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迎合了中国老百姓的审美习惯,而且发挥了她刻画人物心理的擅长,也引进一些小说的叙事话语,如内在式焦点叙述视角、因果相承,首尾接续的矛盾冲突、以外部动作洞察人物心理、制造悬念、在虚实交错的叙事中将回叙成分进行戏剧性处理等。  相似文献   
30.
冯望岳 《唐都学刊》2005,21(1):141-145
丁玲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最具有现代品格的"真的人"和文学大师.她辉煌而独异的创作历程,表明她不仅平生始终犹如"飞蛾扑火,不死不止"般地执著追求光明与自由世界,而且以非凡的直觉感应力和理性透析力,审视与摒弃一切"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事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